揭开夜晚无眠的神秘面纱
作者: 王红星良好的睡眠是健康之源,健康睡眠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今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之际,本期策划以“失眠”“睡眠”为关键词,科普关于睡眠障碍和失眠有关的内容,以及应对方法,唤起人们对健康睡眠的重视和关注。让大众了解如何科学管理睡眠,明白睡上觉、睡好觉不是一件难事,重要的是睡出健康来。
夜幕降临,失眠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让人们承受着“黑夜到天明”的煎熬。而失眠障碍并非是单一的一种类型,根据不同的特征与表现,它被划分为多种类别。本篇特从失眠障碍的类型着手,谈谈不同类型的失眠障碍特征,有利于针对性的诊断治疗。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条件,患者依然表现出睡眠时间或质量上的不足,并对日间的生活造成影响。数据表明,迄今为止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承受失眠障碍的困扰。在我国,失眠障碍已成为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困扰着许许多多人的身心健康,需要广泛的关注和有效的干预。了解失眠障碍的分类,有助于医疗卫生工作者更准确与全面地做出诊断和治疗,同时也有助于大众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增加对自身健康的掌控力。
短期失眠障碍—— 骤然而至引变局
短期失眠障碍是指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的失眠,症状常有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可能会伴有轻度的日间功能损害,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减退等。它持续时间较短,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患者的影响小。
持续时间短,是因为这种失眠障碍最常由外部的突发事件引起,而导致患者因应激而失眠。例如,临近高考或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感到“压力山大”,思维持续兴奋和紧绷。在这种情况下,睡前脑海中可能会反复浮现考试内容或者面试场景,进一步加剧紧张和担心,导致心绪不宁,难以入睡。即使入眠睡眠也较浅,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惶惶惊醒,甚至会从带有紧张气氛的梦中惊醒过来。
此外,生活中的急性应激事件也是短期失眠障碍的常见诱因。比如突发的亲人离世、遭受自然灾害、旅行时差或突发居住环境变化等。这些事件会让人们的心理出现应激状态,在较大的悲伤、害怕、焦虑等情绪波动冲击下,人们难以感到安全与放松,睡眠的正常节律受到干扰而紊乱,入睡就更加困难。
如果及时对短期失眠障碍进行调整和治疗,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短期内使用温和的催眠药物等方法,可以让患者慢慢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调整到适宜当下的睡眠习惯。然而,若持续放任则有可能会发展为慢性失眠障碍,加重病情。
慢性失眠障碍—— 久积患而成重疾
慢性失眠障碍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失眠类型,表现为持续3个月以上且每周至少出现3次的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并且伴有日间功能损害如情绪不佳、疲劳、日间思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失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许多慢性失眠患者最初的睡眠问题,可能仅仅是由于一些短暂的生活应激事件引发的,但随着日积月累,这些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和积极地调整,从而使失眠症状变得愈加顽固。
此外,长期处于压抑的生活工作环境中,持续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也是造成慢性失眠障碍的一大病因。一些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患者,睡前也难以放松身心,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也大打折扣。再者,在不良的睡眠习惯和心理因素双重影响下,也会逐渐形成慢性失眠。许多“熬夜党”长期晚睡、睡前刷刷“短视频”的风潮其实并不是放松身心的“良方”,反而会让入睡前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而且屏幕产生的蓝光可能会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节律,当时钟走到零点以后,再想放下手机入睡,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慢性失眠障碍所产生的后果,在身体方面表现为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心理上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变大,烦躁易怒,焦虑、抑郁情绪加重,甚至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而且这种不良情绪状态一旦形成,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 因为失眠而焦虑,而焦虑又导致更难以入睡。
面对这一类型的失眠障碍,积极就医也许是最优的方法,患者可以通过在医生指导下尝试“认知行为疗法”或必要时行药物治疗,更迅速地摆脱失眠的困扰,并且,养成良好的睡眠生活习惯,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改善生活、工作的氛围等都有助于扼制疾病进展与加速疾病的痊愈进程。

其他类型的失眠障碍—— 复杂特殊慎辨析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其余则被分到“其他类型的失眠障碍”这一大类中。而在该类中又细分为许多小类。
◆ 复杂性失眠障碍
复杂性失眠障碍是指那些与多种并发疾病或一些复杂因素相关的失眠类型。例如,同时患有精神类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躯体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他们的失眠表现得更加复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因为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导致睡眠紊乱,而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因为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病变、多尿导致夜间起夜等影响睡眠。并发疾病与失眠障碍交织在一起,使得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更加棘手。
◆ 矛盾型失眠障碍
这种失眠障碍类型则更加特殊。患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几乎没有睡着或睡眠质量非常糟糕,但睡眠监测等客观证据却显示患者的睡眠基本正常。这种矛盾可能与患者自身的个人特质、对睡眠的认知观念有关,如果患者对睡眠质量的要求极高,即使夜晚出现极短暂的清醒,他们也会感觉自己彻夜无眠。
◆ 由其他物质或药物引起的失眠障碍
大量饮酒者患失眠障碍的情况不在少数,虽然饮酒之初酒精会让人疲劳困倦、昏昏欲睡,但酒精的代谢会对睡眠节律产生影响,长时间依赖酒精入睡反而会造成失眠。若睡前饮用咖啡、浓茶,其中富含的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质能使人兴奋,有提神功效,十分影响睡眠。长期偏食者,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等重要营养元素,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从而引起失眠障碍。此外,许多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失眠障碍—— 一些含有咖啡因或麻黄碱的感冒药,服用后可能导致患者精神兴奋,难以入睡。某些降压药物如普萘洛尔、可乐定等可能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失眠。
对于复杂性失眠障碍,单一的治疗方案很难起效,需要多方协作提高治疗效果。如积极治疗并发的躯体疾病,通过睡眠认知干预、心理治疗等改善患者对睡眠的认知;而对于由物质或药物引起的失眠障碍,则需要调整药物用量,减少相关物质对机体的刺激;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治疗失眠障碍的重要措施。

失眠障碍的不同类型特征各异,人们还常依据失眠障碍的症状表现将其分为入睡困难型、睡眠维持困难型、早醒型、浅睡眠型等,而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失眠障碍,都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未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对于各类型失眠障碍的治疗手段也将愈发精进完善,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品质,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503901,2022YFC250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