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妙招破解拖延

作者: 王翔

心理学妙招破解拖延0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有一堆事情要做,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把任务推迟到最后一刻。为什么我们会陷入拖延的怪圈?拖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

本文将带你一起揭秘拖延的内心世界。

顾名思义,拖延就是推迟做事。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行为中的现象,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拖延的经历。所有人都知道拖延100%会让事情变得糟糕,但总是会有人拖延:学生熬夜赶作业、职场人士推迟汇报工作……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决定开始学习或工作时,原本无聊的事情似乎变得格外吸引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拖延背后的心理

◆ 动机心理学

人们在做事情时,往往追求即时的满足感。相对于长远的目标,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短期内能带来快乐的事情。

现实中,很多人也倾向于先完成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挤占了处理其他事情的时间。这种倾向可能导致重要任务被推迟,从而形成拖延行为。

◆ 期望与压力

有时候,我们对某项任务的期望过高,担心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进而产生压力。为了逃避这种压力,我们“无意中”选择了拖延。

面对尚未完成的重要任务,人们会产生焦虑和恐惧。为了避免这种负面情绪,我们可能会选择拖延,以暂时逃避现实。

应对拖延的心理妙招

● 时间管理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为每项任务设定截止日期,提高对时间的认知。艾森豪威尔矩阵就是一种时间管理和优先级排序的工具。

它按照紧急与重要性把事件划分成四类,帮助人们根据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来决定如何处理任务:

心理学妙招破解拖延1

● 拆解目标

内容太大时会产生畏难情绪,尝试将长远、复杂的目标分解为短期、具体、可操作的小目标。不断地完成小目标,便能轻松抓住大方向,这有助于缓解我们的拖延心理,提高行动力。

心理学妙招破解拖延2

● 改变认知

调整对任务的期望,降低压力。认识到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勇敢面对挑战。

● 增强自我效能感

平时多多完成一些略微困难的任务,积累成就感,在完成任务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畏难的情绪便会减少,不知不觉中提高做事的积极性。

● 寻求外部支持

与朋友、家人分享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乃至付费请别人监督自己,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拖延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采取相应的策略,就能逐步摆脱拖延的困扰。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学着改变,告别“明日复明日”,拥抱美好的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