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健心:家长该如何认识家务劳动?

作者: 江永强

以劳健心:家长该如何认识家务劳动?0

劳动与劳动教育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总书记还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劳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

同年7月7日,教育部出台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是明确了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工作要求。此后,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实施意见或方案推进落实劳动教育。

然而,一谈到劳动教育,普通民众依旧很容易联想到“学工、学农”,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劳动技能,或者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异化地将劳动教育操作为繁忙学习工作之余的休闲活动,亦或一种惩罚手段,认为努力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长大之后能不劳动或者是从事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诚然,这些都是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误解。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坚持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理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社会,劳动创造了历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等等。以上均是从国家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强调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家务劳动的育人潜力

“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当具体到实际的家庭生活中时,我们同样需要用正确的劳动观来认识家务劳动。家务劳动是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扣扣子”的德育部分,因为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核心抓手,蕴含着巨大的德育价值。家务劳动有很多,例如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收拾屋子等。可就是这些稀松平常的生活内容,却似乎随着生活条件的转好而离孩子越来越远。很多孩子几乎从来不收拾自己的屋子、不洗衣服、不(会)做饭、不珍惜粮食。

遥想2017年的一则新闻报道:留学生在海外求助妈妈番茄鸡蛋怎么做;住校生放假回家带一堆衣物回家,或者一些大学生衣服、袜子、鞋子等全交给洗衣机。这些不愿、不会家务劳动的现象背后较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没有正确认识家务劳动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只将家务劳动视为一些细碎的、不重要的、以后自然就会的、耽误学习的任务,不让或很少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甚至认为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兜里有钱就能通过购买他人的劳动来实现。实际上,这恰恰错过了大把大把家庭教育的好机会。

相较于过去,今天全社会在观念上更进一步地将儿童和成人区分对待,在家庭生活中不让或少让儿童参与家务劳动以更保障儿童的发展权益。殊不知,这其实也在剥夺儿童在家务劳动中理解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中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认为,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是幼儿到青春期的阶段性发展危机,度过危机将发展出坚强、自主、自我认同、自信等积极品质,而这些发展危机的度过很多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可以是在一般的亲子互动中,也可以是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

儿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在自然世界中活动。儿童的活动并非只有吃、喝、游戏和学习。幼儿在看到父母做家务时通常会很开心地参与或希望参与,这不是简单的模仿,更是生命自然打开的方式,是生命幼时的劳动形式。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就指出,儿童的发展就是在日常的活动中将外部的规则和体验内化为个体的内在,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参考维果斯基的观点,在家务劳动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扮演着重要的“脚手架”角色,助力儿童逐渐建构起对家庭世界的认识,拓展到对家庭以外世界的认识。往近了说,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共同参与适合他的家务劳动,能让孩子得到胜任需要的满足,能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家庭的归属感,如果不是逼着孩子做的,还能让孩子在自主需要上得到满足。而这些需要的满足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关键。相反,如果这些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儿童青少年更有可能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更别说其他家务劳动能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感恩心、秩序感、乃至家国情怀等积极心理品质。

近些年,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尤为关注,都在思考如何保护和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2023年4月20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中明确提出“以劳健心”的工作路径。这一份上级文件明确指出劳动是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样也适用于家务劳动。

以劳健心:家长该如何认识家务劳动?1

事实上,通过文献检索,国内外已有不少围绕家务劳动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普遍支持家务劳动有益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例如,方晨晨,曹连喆(2021)发现,相较于不参加家庭劳动的初中生,参与家庭劳动的初中生在开放性、责任性、外倾性和宜人性得分显著较高,而神经质的得分显著较低。类似地,李波,黄斌(2024)也发现,初中生每天参与半小时的家庭劳动对其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均有益。来自美国的一项长时研究也发现,儿童时期参与家务能正向预测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效能。

但并不是说家务劳动干得越多越好。事实上,超过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且可能与家庭条件本身、所在地域和子女性别等有关。例如,郭丛斌,王天骄(2022)以疫情期间高中生在家学习为背景,调研了家庭劳动参与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家庭劳动参与的频率与高中生身心健康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即参与家务劳动起初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超过某个临界值(男生的拐点比女生低)后家务劳动参与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而在农村学生群体中家务劳动参与和身心健康没有显著的关系。

类似地,也有研究发现,家务劳动对于农村女孩而言是抑郁的风险因子。甚至,对于一些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过重的家务劳动可能会使得子女“亲职化”。往往这些家务劳动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已被弱化其教育属性,更多则是经济属性。而相较于经济属性,教育属性才是家务劳动发挥价值的关键。

以劳健心:家长该如何认识家务劳动?2

端正对家务劳动的认识

家庭内开展劳动教育的有限性叠加上学校劳动教育的有限性、对学业成绩的过分重视、社会对劳动的异化,最终可能导致青少年和青年不够崇尚劳动、不够尊重劳动、不够热爱劳动、不愿辛勤劳动、不愿诚实劳动和不愿创造性地劳动,进而可能演变为“内卷”“躺平”等反劳动的心态。而这些消极的心态总是和青少年和青年的心理社会适应不良有关。因此,“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家长对于家务劳动需要端正以下认识:

(1)家务劳动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适用于“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历史”等厚重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儿童青少年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只是家庭劳动教育的部分目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2)家务劳动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为家务劳动是体现劳动“属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家务劳动由人主导,且让普通人深刻体验“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时,过重的或不合理的家务劳动体现着“非属人性”的消极一面,当家务劳动着实成为儿童青少年的负担时极易影响身心健康。

(3)在家庭劳动分工上,受一些性别角色分工的理念影响,如“男主外女主内”,一些家庭会出现家务劳动分配极为不公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社会对家务劳动的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以偏概全地消极看待家务劳动。

(4)具体如何安排儿童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呢?①合理安排家务任务: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和能力分配适当的家务劳动,避免过度负担;②注重教育引导: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理解家务劳动的意义,避免将劳动视为单纯的“任务”;③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避免家务劳动过度集中于某一个家庭成员;④务必因家制宜:家长应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来鼓励、引导或要求儿童青少年参与家务劳动,如果是为了劳动而安排家务劳动,那它可能早已失去其教育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