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自伤竟然是源于童年创伤?
作者: 殷锦绣某大学的咨询室里,坐着一位痛苦的女孩A。她上周发现,男友背着自己立单身人设,和好几个女孩暧昧不清。她震惊而愤怒,和他大吵一架后提了分手,但没过几天却又想求他复合。她的理智“骂”她,她的朋友们劝阻她,她在痛苦中不知所措,最后拿起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得知情况后,朋友们劝A来了咨询室。
“他伤害了我,我理智上觉得应该不能再找他了,甚至最好‘报复’回去,我的朋友们也这么说。可是我做不到啊,我就是没办法,一看到、想到和他有关的东西我就难受,不知道怎么办……老师,我这是怎么了?”
不想自杀,但想自伤
A的朋友们很担心她会想不开自杀,哪怕A再三解释说自己不会,朋友们还是不太相信:你都割伤自己了,这还不是想自杀?
其实,很多故意的自伤行为,确实没有明确的自杀意图,对身体的损伤程度也较轻,这些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后文将简称为“自伤”)。自伤的形式除了常见的割伤自己,还可能有扎伤自己、抓伤自己、咬伤自己、打自己、撞墙、烫伤自己、吃少量有毒有害的东西等,但不包含文身、打耳洞等这些已经被社会接受、认为是非自伤的行为。
虽然尚未有大规模的流行病调查研究,但一篇发表于2023年的综述文章总结了我国数百项小规模研究,发现我国学生中,自伤行为的终身检出率约为0.4%~47.3%,其中女生的比例略微高于男生。
是什么导致了自伤?
A的自伤行为,乍一看当然是因为前男友的背叛。但并不是所有经历背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A的朋友就说,“如果我男朋友敢这么做,我一定揍他一顿”,或者“扔掉这种垃圾我开心都来不及,怎么会为他伤害自己呢?”根据应激-易感模型,前男友的背叛是一个外在应激源,但不同人的内在易感性不同,面对同一个应激源时,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那是什么导致A对这个应激源反应如此激烈呢?多项心理学研究都发现,童年创伤经历和大学生的自伤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发现,A也不例外,她的自伤行为,和她小时候曾经历过的创伤也许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A说,自己小的时候,爸妈几乎没有打过自己,她也没觉得自己经历过什么创伤,但童年创伤除了打这种躯体虐待外,其实还有四个方面:
躯体忽视,也就是忽略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吃不饱穿不好,或者没法及时去医院;
情感虐待,叫孩子“笨蛋”“懒虫”“丑八怪”等侮辱性的称呼,或对孩子说刻薄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好像父母希望从来没有生过自己,这些容易被人习以为常的家庭现象,其实都属于情感虐待;
情感忽视,比如家里的人互不关心、关系疏离,以及无法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反而觉得自己根本不重要,这些忽视也是创伤的一种;
性虐待可能没那么常见,但也并非不存在,包括猥亵孩子、威逼利诱孩子做或看性方面的事等。
在A的叙述中,咨询师发现,她经历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不在少数。她说自己的父母“关系还挺好的”,但“还挺好的”指的是不会动手打架,也没有闹过离婚。但她的父母经常用轻蔑的语气和对方说话,当然也会这样和她说话;他们不关心她的快乐、自豪,几乎不夸奖她拿到的奖状,更对她的难过、委屈熟视无睹,从来不会抱着她安慰。
当咨询师把A所讲的内容重新梳理反馈时,她陷入了思考:“我好像从来没想过,我们的关系算不算‘好’,我以为,大家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您问我情绪感受时,我常常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从来没想过,情绪也是可以聊的话题吗?而且……他们的行为和现在的我有什么关系呢?”
创伤为何导致自伤?
因为童年创伤会导致更多的负面情绪和更差的情绪调节能力。在童年时期遭遇的情感虐待等创伤,会给孩子带来愤怒、抑郁等消极感受;父母的情感忽视,又会让孩子无法在家里表达这些情绪,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得不到表达和调节的情绪,被孩子压抑在心里,长年累月,越积越多,让孩子就像一个快装满的火药桶,一旦遇见应激源,就容易“炸”。
但这个“火药桶”为什么不“炸”别人,而“炸”自己呢?这是因为,童年创伤还会带来更低的自尊感。童年期也是人形成基础自尊感的重要时期,孩子会在和父母的互动中,认识到自己有没有价值、自己值不值得被爱。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充足的温暖回应,而是被虐待和忽视,孩子不会以为这是父母做得不够好,而会觉得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不够好,才会被父母这样对待,进而认为自己就只能、应该这样被对待。
这种负性的自我认知,如果没有被干预,那就会持续到成年时期,导致人后来有愤怒情绪时,也会把愤怒指向自己—— “我活该受伤”“都是我的问题”。正是这种想法,促使A拿起刀划向了自己。

停下自伤,抚慰创伤
怎样才能帮助A停止自伤呢?这就需要了解自伤的功能,然后再找替代方法了。
自伤其实能调节情绪,研究发现,自伤之后,负面情绪会降低,因为人的身体受到伤害时,会释放内啡肽来止疼,而内啡肽同时会带来愉悦感,这会让人感觉好受一些。但这很显然是一种不良的调节方式,A之所以选择用这种方式,是因为她不知道还能怎么调节情绪。
相应地,如果A能学会其他情绪调节方法,就不会自伤了。相比起A常常采用的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策略在调节情绪方面更有效,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更有益处。认知重评就是改变认知,重新评价当前的事物,比如多想想前男友的缺点,进而发现分手的好处;或者将视野放得更开阔,意识到分手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等。
除了调节当下的情绪,曾经的创伤也需要被看见和被抚慰。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都是处理创伤时比较成熟的咨询方法。当然了,这些技术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使用,好在A已经来到了咨询室,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即便是那些没有来到咨询室的自伤者,他们的自伤也是一种“求救”的信号。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请在这些时刻帮帮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