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身体不适,或许是抑郁障碍惹的祸!
作者: 杜霞一位远道而来就诊的老人
在抑郁症病房工作了10余年,我已经记不清诊疗过多少位抑郁障碍的患者了,这其中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就是老年抑郁障碍患者。记得在2018年的一个冬天,我像往常一样循例去查房,突然接到病房护士长的电话:“门诊给送来了一个老爷子,说是病情比较重,你赶紧过来看看吧……”。
我从门诊去病房的路上遇见了这位患者,看起来是一位60多岁的老爷子,瘦骨嶙峋,儿子搀扶着他颤颤巍巍地走着,感觉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一样艰难,出于一个医者的本能,我加快脚步上前跟家属一起将患者搀扶进入病房。这一路上患者好像也没有力气看我一眼,到了病房后就蜷缩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动弹,两眼茫然。
于是我只能询问家属关于老爷子的情况,据家人陈述,他起初只是睡不好觉,总是感到头痛,头痛难忍就服用“祛痛片”,时间长了服用的剂量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后来渐渐地就感到全身没有力气,好像变得越来越“懒”,甚至都懒得说话。之后的几年家人就一直带着老爷子去各个医院看病,这期间也做了头颅核磁,腹部超声,抽血化验等各项检查,可就是查不出来是什么疾病。
半年后老爷子已经发展到了全身都感到疼痛,不吃饭,不能动弹,也不说话,连走路都困难了,就像得了什么“绝症”一样。实在没有办法,几天前儿子带着他来到北京看病,一位专家建议他们来看精神科,虽然他们都不能理解,但来到这里已经是他们最后的期盼了。
听完家属的陈述,我想着虽然这样的情况在临床并不多见,但这也是老年抑郁障碍的特点。于是我尝试跟老爷子交流,他说话很吃力,多数的时候是通过点头或摇头示意我,但从闲话家常到切入专业检查,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建立了一个老年重度抑郁障碍的构思。
医患同盟共努力,对抗病魔获成功
基于老爷子目前的表现主要为躯体症状,住院后首先排除他是否存在其他躯体的疾病(如脑梗塞、肿瘤等),对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结合综合医院的各项检查资料,初步判断其目前未见躯体疾病。
接下来需要进行精神疾病检查,但因老爷子病情严重,心理测查无法完成,所以做了精神疾病相关的生理检查,如脑胀落图、眼动和心率变异等,结果提示其可能存在重度抑郁障碍,结合精神访谈,初步诊断老爷子是重度抑郁发作。
基于老爷子目前的身体状态,在接下来的治疗中首先给予口服和补液等营养支持治疗,根据临床疗效及循证医学的依据,给予对迟滞性抑郁障碍疗效肯定的一线抗抑郁剂—文拉法辛治疗。同时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周5次,大约两周后老爷子开始能主动地与人简单交流,食欲改善,在他人的辅助下能适量地进食。
住院一个月后,老爷子开始下地活动,虽然行动依旧很迟缓,但是家人都很高兴,他们说:“我们一直以为他得了不治之症,在家里每天就靠吃“祛痛片”维持,原来抑郁障碍不仅仅是心情不好,这个病居然这么严重,更没想到还能治好”……。
随着病情的恢复,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后期又结合了一对一的心理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大约经过了两个月的治疗,老爷子已经能正常吃饭和行走,身上几乎没有疼痛感,脸上展露出了笑容,眼睛里也有了光亮。
老爷子顺利出院了,我向他和家属交代:
● 自我监测和观察。如果再次出院无缘无故的总是心烦、沮丧等;找不到原因的各种躯体不适,或不能用现有躯体疾病所解释的躯体不适症状;顽固性失眠;休息后仍不能缓解的精力不足、疲乏倦怠感。可以将自己现在的状态和以前的状态比较,如果上述的异常体验持续存在,就需要就诊了。
● 及时复诊。通常在出院两周内复查: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及心理测评,以评估是否存在药物副反应,以及病情变化趋势。病情平稳后可一月左右复查一次,其间有任何变化要及时就诊。
● 遵医嘱坚持服药。所有药物的调整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有病情变化需向就诊的医生反馈。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确保休息时间充足,不要饮酒、浓茶、含咖啡饮品,以免影响睡眠,健康饮食,适当的阳光下健身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自身神经递质分泌。陶冶情操、乐观精神、拓宽兴趣。
做好社区康复,防止疾病复发
老爷子出院以后,对于他来说医院的治疗已经告一段落,回归家庭和社会以后持续的康复治疗,防止疾病的复发尤为重要。首先,抑郁障碍是一个具有高复发特点的慢性疾病,就像我们熟知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在症状缓解后仍需要药物的巩固、维持治疗,这是预防疾病复发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出院后仍需要坚持服药,定期门诊复诊,在医生的建议下调药,而不是觉得病好了就自己停药。
除了坚持服药以外,自我监测也十分的重要,比如可以自己做康复日记,记录自己的病情变化、治疗用药和心得体会等,如果出现睡眠不好,吃饭不香,记忆力变差,脑子反应变慢等的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复诊,而不是自己在家扛着或者自己加药。
坚持规律的运动也是康复治疗不可或缺的,老年朋友需要从较低强度的运动开始锻炼,强度为30%-4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时间也不宜过久,每天保持在30-60分钟即可;老年人容易摔倒,所以尽量做一些安全性较高的运动,如健步走、八段锦、太极、拍打操等,如果结合自己喜欢的音乐,结伴运动,亦或者参加一些运动的团体效果会更好,也更容易坚持。
除此以外,可以尝试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比如尝试年轻时想做的事情,像学习毛笔字、学习摄影,学习一种乐器,定期坚持下来,促进情绪的稳定性。积极参加家庭活动,比如跟亲朋好友聚餐,聊聊一些难忘的事情。也可以尝试写回忆录,把自己的人生历程写出来,与家人或朋友分享,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生活。听一首自己喜欢的老歌,并且可以在听的同时画下脑子中出现的场景,感受听歌过程中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习控制和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比如正念冥想。

总之,老年抑郁障碍部分以身体不适为首要表现,而心情不好、做事没有兴趣等表现往往会被掩盖,患者多会在综合医院就诊,这类疾病也容易被误诊,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对老年抑郁障碍的识别和干预,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