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CP起哄?小心演变成语言欺凌!

作者: 殷锦绣

“哦哦哦发糖了发糖了!在一起!在一起!”教导主任路过八年级某班门口时,听到了班里的同学们正在围着两位同学起哄。难道是有学生谈恋爱了?一番调查之后,主任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班里根本没有谈恋爱的情况,只是同学乱嗑CP(Couple的缩语,伴侣或情侣)起哄。

但主任并没有因此而放松:怎么能这样乱起哄呢?放任它发展下去,可能是语言欺凌呀!

不是“糖”而是“刀”:从起哄到语言欺凌

关于语言欺凌,更为大家所熟知的方式是,使用具有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例如叫绰号、说脏话、人身攻击等。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嗑CP起哄也可能是语言欺凌。

嗑CP是指对真实或潜在的情侣的相处进行关注、讨论、支持的行为。在媒体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学生嗑班级同学CP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起哄连连。但是,学生嗑的CP绝大多数并不是真的,有的男女生只是关系比较好,就会被“嗑”、被起哄“又发糖了”;有的男女生只是偶尔接触,也会被起哄“你是不是对ta有意思”;有的男女生甚至没有任何交际,也会被“硬嗑”。

这些被起哄“发糖”的同学,绝大多数内心可不甜,而是感到“被刀”一般。被起哄时,他们在情绪上会感到窘迫、尴尬、愤怒、委屈等。因为起哄是长期持久的,这些情绪反复出现,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抑郁、无助。同时,原本正常交往的异性朋友,可能为了避嫌而不再接触和联系,失去了重要的人际支持,他们的情绪更加难以疏解。从对被起哄者的影响来看,起哄无疑是对他们的欺凌。

此外,起哄者自身也会受到消极影响。起初可能只是同学们的疏远,因为大家都不想被他们起哄;如果他们还不停止起哄行为,反而坚持“没糖硬嗑”,还可能发展为传播恋情谣言,甚至于造黄谣,这不仅是语言欺凌,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导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近年来,已经有不止一所高校曾经处分过造黄谣的学生。

总之,起哄和语言欺凌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也许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导致很多学生在无意识之中做出过这种语言欺凌行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中最常见的形式,发生率明显高于人际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校园欺凌情况中的约四分之一。

嗑CP起哄?小心演变成语言欺凌!0

语言欺凌发生时:从众

不像说脏话、人身攻击时的学生,多少能意识到自己的恶意,起哄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会认为自己对这些“CP”没有恶意。他们为什么会起哄呢?其实多数是受到了从众的影响。从众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信息性从众,是指个体因为认为他人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所以会改变自己的判断或决定,以配合他人的观点或行为—— 简单点说就是,相信了别人说的,才像别人那样去做。信息性从众行为往往发生在信息不明确的情况下,此时参考别人的信息,就能降低内心的不确定性。放到起哄的场景中,也就是多数学生在不确定这对“CP”是否真的在一起时,一旦个别学生坚称他们在一起了,这些学生就会因此而相信了CP的真实性,进而跟着一块儿起哄了。

另一种从众是规范性从众,是指个体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被排斥,而改变自己的判断或决定,以符合群体的行为规范或期望—— 简单点说就是,不相信别人说的,但还是模仿了别人的做法。规范性从众行为往往发生在群体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个体担心违背群体规范会带来负面后果,因此选择顺从群体。放到起哄的场景中,也就是其他人都在起哄,就算自己不相信,但如果自己不跟着起哄,就可能会被起哄的人阴阳“就你清醒”,甚至“惹祸上身”也被起哄“你不跟着起哄,该不是因为你也喜欢ta吧”,所以自己不得不违心跟着起哄。

有人相信了流言,因信息性从众而起哄,更多人在他们的起哄声中规范性从众,使得起哄的声音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对被起哄者的语言欺凌。

语言欺凌发生后:道德推脱

在事后教育时,起哄也比说脏话、人身攻击更难禁止,因为当初起哄的学生们总会进行道德推脱,来让自己的行为伤害性显得最小,最大限度地避免承担行为的不良后果,最小程度地为受害者的痛苦承担责任。

在起哄这类校园语言欺凌发生后,起哄者的道德推脱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道德辩护:找一些合乎道德的原因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辩护。比如,把起哄的原因说成是“为了向老师检举可疑的早恋情况”。

委婉标签:用更加委婉、中立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使其听上去不那么有害(甚至描述成有益的)。比如,把起哄描述为“在班里大声说话”。

有利比较:拉出一些更恶劣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来显示出自己的行为没什么害处。比如,老师批评起哄行为时,辩解说“那还有人在班里骂人呢,怎么不管他们”。

责任转移:推卸不道德行为中承担的责任,完全归因给其他人。比如,责怪带头起哄的那个人,“如果不是被他误导,我们也不会这样做”。

责任分散:同样是推卸责任,但分散地推卸给一个集体,好让自己承担的责任显得只有很小一部分。比如,“大家都在起哄,我也不知道这样做不对”。

忽视或扭曲结果:忽视不道德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或扭曲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比如,坚称被起哄者又没痛没痒的没受什么伤害,或者坚称被起哄者的抑郁情绪和自己的行为没有关系。

非人性化:在认知上对受害人进行价值贬低,让他们显得哪怕被攻击、践踏也没关系。比如,说被起哄的同学成绩又不好、性格也不好,被起哄一下也没什么。

责备归因:对受害者所犯的过错进行罗列,甚至显得他们罪有应得。比如,说被起哄的同学本来就不该走那么近、让人误会。

在这些道德推脱的认知倾向影响下,起哄者会更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更难改正了。

别让语言欺凌发生:避免四种心态

就算起哄类的语言欺凌难改正,我们也要尽力改正,更要在发生前就去预防。关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发现,造成欺凌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无知、无助、恐惧、冷漠四种心态,而预防和干预语言欺凌,也可以从这四种心态入手。

● 科普教育,打破“无知”

当前学校、家庭、媒体都在做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但许多学生对此的认知还停留在打骂才是欺凌,没有意识到严重的起哄也是语言欺凌。在科普教育时,也要将起哄演变成语言欺凌的例子加入其中,让大家意识到严重起哄对被起哄者和起哄者的不良后果,避免这方面的无知。

● 提供资源,减少“无助”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意识到起哄的严重性,以在学生求助时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提供帮助。学校可以开通便捷的“举报”通道,鼓励学生积极反映这类不够明显的欺凌情况。

● 共创规范,避免“恐惧”

既然许多人起哄是出于从众心态,尤其是后来参与起哄的人多数是误将起哄当作了不言而喻的人际规范,才规范性从众跟着起哄,那我们就要营造“管好自己、不起哄,才是大家推崇的人际规范”的氛围,以免大家出于恐惧自己也被起哄、被诋毁而不去制止起哄。

● 责任到人,不再“冷漠”

老师可以在每个班设置专门的心理委员,或者轮值的监督员,负责在起哄露出苗头时就及时“掐灭”,对起哄者进行警告或惩罚,也给被起哄者提供支持和安慰,以免因为责任分散而无人制止起哄、导致愈演愈烈的情况发生。

虽然本文只关注了校园中的起哄类语言欺凌,但在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中,这种情况其实也仍然存在。嗑CP本无可厚非,但这都是建立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内心“嗑到”甚至“硬嗑”都没关系,可不要起哄甚至传谣,影响了别人的生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