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完美主义的认知行为干预策略

作者: 胡泊 史光远

临床完美主义的认知行为干预策略0

完美主义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人群当中,在某些社会背景下常被看作一种积极心理特征而得到推崇。但在心理咨询领域,霍尼将其描述成为一种神经症的亚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实了完美主义是诸多心理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强迫障碍等)的共同风险、解释和维持因素,同时也是拖延、低自尊、慢性疲劳等问题的潜在原因。

英国的临床心理学家沙夫曼坚持从消极视角探讨完美主义,她在2002年首提临床完美主义的概念,并发展了相关认知行为的模型。她将临床完美主义描述成为一种不计后果的执着地追求高标准的人格特质,并将自我价值的评价依赖于高标准的实现。

临床完美主义的主要特征

基于临床完美主义模型的假设,具有临床完美主义(以下简称完美主义)的个体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此类个体难以在取得成功时享受喜悦,因为他们会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并认为当下的成绩“理所应当或不值一提”。

在追求高标准的过程中会更多关注错误,惧怕失败,如“生的欲望越强,死的恐惧越烈”一般,随着对失败恐惧的累积会不断侵蚀个体的自尊水平,否定自我价值,陷入自我批评的负性情绪漩涡。

为了避免失败,维护自我价值,个体可能会陷入回避模式,采用拖延、逃避或者事与愿违的行为去应对自己对失败的恐惧。这种回避模式与个体追求高标准以获得自我价值的初心背道而驰,又会引发自我批评从而陷入完美主义的怪圈(恶性循环)。

临床完美主义的五大干预模块

当具有显著完美主义特征的个体寻求心理服务时,咨询师要评估完美主义对来访者问题的影响,再基于临床完美主义的模型匹配相应的干预技术,将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借鉴认知行为疗法跨诊断干预的视角,结合临床完美主义的模型,可分为理解完美主义,增加改变完美主义的动机与自我监控,应对完美主义相关的行为,修正完美主义相关的信念,应对自我批评等5个干预模块。

模块一:理解完美主义

此处的“理解”并不是指要接纳、接受完美主义,而是指要对完美主义深入认识,了解到其弊端。“不知改”是完美主义个体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他们大都不认为完美主义是问题。追求完美作为一种心理需求本质上没有问题,在当今社会文化下更易得到认可与推崇,使得个体追求完美的特征不断被强化。所以大多数个体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陷入心理困扰时,他们大都沉浸在追求完美的喜悦中,不会觉得完美主义是问题,不知道需要改变完美主义。

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认为:“追求完美是人类最纯净和最本质的动机。” 但其也指出追求完美必须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否则将导致诸多的心理障碍。虽然完美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个体追求成功,但当其发展成为执着地追求不切实际的标准,或追求的标准丧失社会价值(如体重的极端控制),并将个人的价值判断依赖于标准的完成与否时,这种完美主义的特征便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障碍或困扰。

现实中很多优秀的个体会陷入完美主义的漩涡而难以自拔,此外当个体追求的标准并不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时,又会呈现诸多神经质的表现,例如厌食障碍个体对体重控制的苛刻要求;强迫障碍个体对次序、秩序的执着追求;焦虑障碍个体对微小风险的极限掌控;这些背后可能都有完美主义的驱动。当完美主义严重影响个体的功能发挥,或是解释个体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时,咨询师应聚焦个体的完美主义,评估个体追求完美的领域,渴求完美的强度,惧怕失败的程度,强化心理教育,引导个体真正认识自己的完美主义,揭开“不知改”的面具。

模块二:增加改变的动机,进行完美主义的自我监控

“不愿改与不敢改”是临床完美主义个体心理干预的共同挑战。此类个体将个人价值的判断依托于高标准的实现,而努力做一个“有价值,有能力,有人爱”的人是驱动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主张“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改变完美主义似乎在背叛自己最本质的追求。所以面对认为“改变完美主义就不再优秀”,因此缺乏改变动机而“不愿改”的个体,需深化心理教育,引导个体觉察完美主义的相关认知与行动是如何阻碍其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的”。咨询师可以结合动机面谈,通过开放性问题、积极倾听和反映,帮助个体自我探索和表达对改变的愿望;通过展望练习,帮助个体设想如果继续追求高标准或改变追求方式,未来可能会如何发展,从而激发其改变的动机。加强心理教育、传递改变完美主义的理念并不是降低标准,更不是“躺平和摆烂”,反而更有利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信念,突破“不愿改”的枷锁。

与此同时,临床完美主义个体的核心是害怕失败,他们常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改”,从而放弃行动。咨询师应温暖而坚定地传递改变的信心,聚焦“微行动”策略,和来访者一起设计小的行为实验,体验改变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紧贴个体主诉的问题,连接其想要达到的目标,引导个体觉察完美主义行为的阻碍,接住其追求成功的需求,解析其阻碍成功的表现,教会个体针对完美主义行为的自我监控,聚焦“微改变”策略,设计行为实验让个体体验成功改变的喜悦,树立改变完美主义的信心,克服“不敢改”的心理。

模块三:应对完美主义相关的行为

临床完美主义常见两类行为模式,一是“回避行为模式”,二是“事与愿违的行为模式”。在第一类“回避行为模式”中,常见的有“拖延行为”“回避行为”,或“过早放弃”等行为。在第二类“事与愿违的行为模式”中常见的有“事必躬亲”“不知休止”“过度排序”“过于细致”“反复检查”等行为。这两类模式本质上都是个体想要维护自我价值的表现,在第一类模式中个体会以“我没有努力追求或付出”来应对自己预想的“失败”,在第二类模式中看似在努力追求高标准,实则背道而驰。咨询师可以通过系统设计行为实验测试他们的假设,减少对失败或不完美的恐惧,鼓励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并观察结果,通过逐级的行为实验,帮助个体逐步适应和接受新的行为模式,从而破除完美主义的行为模式。

模块四:修正完美主义相关的信念,打破认知枷锁

面对临床完美主义个体,有些特异性的认知歪曲需要引起咨询师的足够重视。比如“极高标准”“不当比较”“理所应当”“人际敏感”“关注错误”“拘泥细节”等,咨询师可以通过行为实验和认知干预,针对性地开展认知重建,提高个体认知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减轻完美主义相关信念的影响,打破完美主义的认知枷锁。针对非适应性的信念,识别、评估、重建是认知行为干预非适应性信念的关键步骤。

例如针对“极高标准”的认知歪曲,首先结合完美主义的自我监控定位驱动问题行为背后的“极高标准”有哪些,然后聚焦一类问题行为(做作业反复检查)背后的极高标准(做作业必须保证全对),通过“调整自我预期”“判断是否足够”“遵循过程思维”等认知干预方法或降低5%标准设计行为实验来松动极高标准的认知特点,从而建立更具有适应性的、功能性的、更符合个体实际的高标准。

模块五:应对自我批评,平衡自尊

临床完美主义个体因为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所以对错误高度关注。当达不到标准时,就会觉得自己有错,往往会进行病态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又称为自我苛责,这是一种存在于内心的指责自己错误的声音,饱含着“小错大责、自我贬低、自我厌恶”的味道,如“我是垃圾、水货、一文不值、无药可救”等。这种自我批评的行为大都会侵蚀个体自尊,更起不到鞭策、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咨询师需要重点干预自我批评,可以通过链式行为分析、积极的自我对话、行为实验、应付卡等技术替代自我批评,平衡自尊。

例如使用链式行为分析,第一锚定自我批评行为,第二寻找引起自我批评行为的促发事件,第三描述在事件发生前使个体产生自我批评的认知易感因素(如关注错误、极高标准),第四分析自我批评行为的后果,从而与个体一起发展替代自我批评的行为(更具有适应性或功能性的行为,或者积极的自我对话和应付卡),最后通过行为实验来验证替代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发展替代自我批评(自我苛责)的行为,修正相关歪曲认知,维护和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

咨询师应重视对临床完美主义的评估与干预。当完美主义显著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水平,或者是解释个体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扰的主要因素时,就值得咨询师结合临床完美主义认知行为模型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