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吧”中16万不安的灵魂
作者: 史欣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艾滋病(AIDS)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弦。然而,与疾病本身相比,大众对于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更是如同一层厚重的迷雾,遮蔽了真相,加剧了不必要的检查、就诊和歧视。
百度“恐艾症吧”有16.4万吧友,1793万个帖子。相较于“焦虑症吧”17万吧友来说,这个数据不遑多让。
毕竟我国焦虑症患病率约为5%,患病人数都是数以千万计的。我们国家真的有千万量级的恐艾症群体吗?要知道曾几何时,“恐艾症”还是一个几乎不为人所知的新名词。
我与恐艾症的不期而遇
20多年前,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恐艾症,却和一位恐友不期而遇。
一位外省同行把一位恐友转介给我。在转介过程中,同行向我介绍了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他的主要症状—— “恐艾”。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潮湿闷热的早晨,一大早起来就如身处蒸笼之中,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被蒸熟了。同行身后突兀地出现了一位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的清瘦大男孩。
男孩自述,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与自己同一栋宿舍楼有一位同学有不安全性接触史后,他开始担心自己是否感染了HIV。尽管多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他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从那时起他极度焦虑,甚至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心悸等症状。
实际上男孩的焦虑来自考研的压力,仅仅是知晓了同一栋楼的同学私生活复杂,就无端担心对方摸过的门把手、卫生间、水房等处残存血液、精液、唾液等体液,自己再触碰就会感染HIV。这在常人看来毫无逻辑,但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形形色色的恐艾
我遇到的第一例恐友只是恐艾症的一个常见类型:四成恐友是压力事件或其他心理问题导致的恐艾。这些恐友通常只是道听途说了一些和艾滋病相关的信息就会联想到自身,进而产生不切实际、过度夸张的情绪反应。
也有一些恐友是早期依恋中的不安全因素被激活:如在孩童时期被抚养者或者陪伴者背叛、抛弃、伤害的痛苦经历,在遇到有可能发展为亲密伴侣或者性伴关系的对象后,那些痛苦记忆可能会被再次激活,产生对艾滋的恐惧。同时导致恐友出现频繁洗手、拒绝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等强迫行为。
六成恐友是高危性行为后的后悔或愧疚导致的恐艾。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恐友将艾滋病与死亡直接画等号,这种错误的认知加上道德约束让个体在面对可能的感染风险时过度焦虑。
恐艾症的症状多样且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症状
焦虑:恐友常常处于高警觉状态,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
抑郁:由于长期的恐惧和不安,恐友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等症状。
强迫和疑病:恐友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对偶然出现的一些与艾滋病的共同症状如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具有强烈的不安感,总是感觉自己的体温不正常、身体虚弱无力等。
行为异常
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身体,不停洗手、洗澡,清洗用过的东西或是小小的伤口等,对血液十分敏感。
反复求医: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医生的判断或是检查的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现有试剂检测不出自己所感染的病毒亚型等。
回避行为:为了减轻焦虑,恐友会回避和他人肢体接触,害怕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甚至任何人接触,怕伤口、怕血液,担心自己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人扎了……严重时整日不敢外出,不敢见人。
生理症状:恐友常常会出现心悸、失眠、胸闷、气短、头晕、皮肤瘙痒、手脚发麻、发热、腹泻等生理症状。
破解恐艾症
恐艾症的两大特征:
● 思维模式绝对化
恐友最爱说的一个词是“万一”。追求绝对化的回应,思维倾向于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模式。
● 反复询问、求证
恐友常会反复检测,每次检测完也会反复向医务人员求证,但无论得到多少次阴性结果,也清晰地知道HIV感染的窗口期公认四代试剂2周,3代试剂3周,最多1个月再复检一次,检测阴性几乎可以证明未感染。仍然只有少数恐友会在看到阴性后如释重负。而多数恐友却陷入死循环,身体出现任何症状都觉得自己是感染了,只要出现发烧、腹泻、口腔溃疡、皮肤疼痛、瘙痒……就如临大敌。
所以,恐艾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和社会因素:
认知心理治疗:从医学的角度向恐友仔细解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帮助恐友分析其并不具备病毒传染的条件,以减少恐惧心理。
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恐友绝对化思维模式,心理卫生工作者或艾滋病相关防控人员可以和恐友讨论生活中让恐友恐惧的现实事件而非症状,让恐友逐渐意识到任何事物并非只有两端,还有其他更多可能。
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进行户外活动,来避免沉浸在关于艾滋病的关注中。用行动来打消对艾滋病的焦虑、恐慌情绪。
药物治疗:如果焦虑严重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改善症状。
深层探索:有少部分患者的问题更多来自早期创伤、自我感受、与他人的关系等深层问题,就需要更长程的心理治疗才能帮助这类恐友摆脱所谓“恐艾后遗症”。
恐艾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目前属于强迫性相关障碍谱系的一类精神疾病,只有不到三成的恐友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所以作为从事相关工作超过20年的心理科医生,我很想对广大恐友说,及时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才是远离恐艾漩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