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群体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的思考
作者: 韩婧随着儿童进入学龄期,步入学校的大门,他们的社会角色开始增加了一个“小学生”的身份。在一到六年级期间,小学生们不仅仅在身体上发生飞速的变化,在想法、情绪、行为等方面也发生诸多变化。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心理咨询的设置,认知行为疗法显示出了良好的适用性。
认知行为疗法对小学生的适用性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从诱发情绪的具体事件入手,让小学生意识到该事件引发的头脑中的想法与情绪的对应关系。基于这些想法和情绪,学生会进一步产生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又会进一步引发更多的情绪和想法,至此,情绪—想法—行为的循环三角形就得以持续。学校心理工作者带领小学生去了解这个过程,既能够帮助他们意识到情绪产生的原因,还能够提供改变循环的方法。
学校心理工作者既要作为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工作量偏大。认知行为疗法以“短程高效”著称,强调在每次会谈中聚焦咨询目标,利用较为清晰的会谈结构,再结合其特有的认知和行为相关技术,不仅可以为有需要的小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还可以灵活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学生、其他学科老师、家长等多方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巧用结构化,聚焦问题解决
小学生来访者大多因为一些具体问题前来咨询,如人际冲突、学业压力、情绪困扰、行为失控等。结构化的会谈方式指的是每次会谈都按照一定的结构框架进行。它可以快速地帮助小学生聚焦问题并促进其有效地改变。通常,一次结构化的会谈包含以下流程:
第一步,开展心境检查。咨询开始时,学校心理工作者先邀请小学生对近一到两周的整体心境进行评估。根据认知水平的发展特点,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因此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评定情绪状态,如请他们画出一个“情绪温度计”并给自己近期的情绪状态打分,满分10分表示非常开心,0分表示非常不开心,请学生在相应的位置标出自己的情绪分数。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地了解学生近期情绪状态。
第二步,明确会谈主题。在咨询开始阶段确定讨论的主题有助于更加充分地利用会谈时间,为双方谈论的话题营造充足的空间。会谈主题可以是小学生带来的问题,如,有些学生会主动告知心理工作者“我和爸爸发生冲突不知道怎么处理”“要考试了我压力很大不知道怎么办”“我的好朋友不理我了我很伤心怎么办?”;还可以是心理工作者基于确定的咨询目标和对小学生的个案概念化确定的主题,如针对一名因为有过自伤行为被班主任要求前来咨询的五年级学生,危机评估就是当成会谈的主题之一。
第三步,聚焦主题讨论。认知行为疗法注重通过引导式发现和小学生一起思考具体事件与其行为、想法、情绪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既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又能改变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以一名因为同伴交往问题而主动前往咨询室的四年级学生小茗为例,心理工作者引导他看到面对“和朋友打招呼,朋友却没有理会我”这一场景产生的想法是“好朋友讨厌我”,进而他体验到伤心的情绪,行为上采取了回避,即尽量不和朋友说话。心理工作者带领小茗去明确被他解读成“讨厌我”的具体行为,帮助他意识到“好朋友只是当时忙于做作业,事后也主动和我打招呼了”。新的认知有效地减少了小茗伤心的情绪,他也愿意在今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在朋友空闲时候去沟通。
第四步,制订行动计划。小学生在两次会谈之间进行一些练习有助于维持咨询会谈中的效果,行动计划与咨询目标及当次会谈主题相关,宜简不宜繁。如当次会谈主题聚焦在负面情绪识别的议题,行动计划就可以制订为“请学生在情绪记录本上画出或写出本周负面情绪出现时候的情景及对应的想法”;当次会谈主题是讨论控制冲动行为的具体方法,行动计划就可以制订为“情绪失控的时候尝试用咨询中讨论出的方法”等。行动计划需要心理工作者和学生一起讨论生成,提前讨论完成的可能性,预测在行动时候遇到的困难并讨论应对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完成它的概率。
第五步,进行反馈小结。在辅导结束的时候,学校心理工作者可以主动邀请学生总结与反馈本次会谈内容。如,可以直接问学生“今天你觉得对你最有帮助/没有帮助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今天的会谈你会在这一周有什么计划和打算?”“你现在的情绪和你进入咨询室时候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并加强参与感,也可以帮助心理工作者明确双方感受的偏差,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善用认知行为技术,促进学生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有着多种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心理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心理咨询中都可以进行灵活应用。
以心理健康活动课为例,在控制愤怒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利用三栏表技术帮助学生觉察情绪,请学生画出一个愤怒的情景及他当下的情绪和反应,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们看到情绪—想法—行为三者的关系,进而通过认知调整的技术改变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如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心理工作者也可以介绍一些行为技术带领学生们一起应对愤怒情绪,如觉察自己身体的线索技术:当意识到心跳呼吸加快、想要大喊大叫、身体紧绷等时候,就是愤怒出现了;通过放松技术改善自己的身体状态和愤怒情绪;通过相反行为技术减少冲动行为。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愤怒情绪。
在个体咨询中,以上的技术都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经典的技术:应对卡片技术,即提前将困难情境中的应对方法写在卡片上并放在显眼的位置,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更多方法。反向角色扮演技术通过咨访角色互换,促进学生识别和改变思维模式。行为实验技术借由去真实的情境中做出不同的尝试,以帮助学生检验不好的事情是否会真的发生。行为激活技术促进学生参与更多活动,以提高兴趣和愉悦感。这些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以此选出适用的技术和方法:如,将故事叙述与认知行为技术相联系,通过构建一个他人的故事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请学生站在第三人的视角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也是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咨询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玩偶、绘画等工具,结合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式,将抽象的问题外化成具体的实物材料,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更加开放地面对自己的非适应性行为,也促进其自我对话能力,提升其心理韧性,最终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轻松愉快地享受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