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最美逆行者”的灾后心理创伤“不可逆”

作者: 陈景

莫让“最美逆行者”的灾后心理创伤“不可逆”0

“5·12”汶川大地震、“3·30”木里森林火灾、“3·7”泉州佳欣酒店坍塌事故,历数和回顾各类灾害事故,除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物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给幸存者埋下了潜在的心理创伤。应急救援人员,作为“最美的逆行者”,经常直面灾害事故现场,不仅要参与搜寻、抢救、搬运等救援环节,与遇难者零距离地接触,甚至还要亲历身边战友牺牲的场景,更容易产生一系列事故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不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应急干预,可导致长达几十年“不可逆”的心理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闪回、回避、警觉性增高、心境和认知的改变。本文重点以“闪回”症状,也就是创伤性再体验症状为主,以“画面处理”技术为切入点,浅谈此类症状的心理干预策略。

案例梗概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27名森林消防员和4名地方扑火人员不幸牺牲。灾难后,幸存救援人员出现晚上睡觉容易突然惊醒,总觉得遇难的战友回来了,救火的片段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放,严重的经常闪现被烧焦遗体的场景。这种在灾难亲历者脑中或眼前,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反复闪现当时遭遇刺激的场景等闯入性画面,且频繁出现的现象,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闪回”症状,如果处理不当,比如以强行推开,急切消除画面感的处理方式,容易让症状固化,甚至出现“泛化”,还可能出现惊恐发作或睡眠障碍等伴随症状。

画面处理技术理论依据

“闪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灾难亲历者遭受突如其来或特殊事件后,因极度恐惧或焦虑情绪,以场景重演回放或闯入性画面方式,给亲历者再次带来综合性的体验。这本身是情绪释放的一种正常现象,就好比有的恐惧情绪可能会以哭泣的方式释放呈现。但是,当应急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对经历且积压的负性情绪做疏导时,很容易下意识将“闪回”现象带来的二次创伤感受强行推开,经历“难忘”,却急切想“忘记”,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的“矛盾效应”,越想消除画面,它来得就越频繁、越清晰。

画面处理技术根据意象对话技术原理,只需要对“闪回”意象进行画面重构,既可以避免创伤经历者解构画面激活创伤经历,又便于个案自主运用可接纳的新意象与“未知的触发条件”建立新的链接,达到自我疗愈的目标。具体方法为:让个案反复重构一个新画面,一个能激活并体验充满阳光情绪的熟悉画面,并通过这个画面重新链接新的感觉通道和情绪通道。当“闪回”症状来临时,瞬间调阅这个重构的画面,替代闯入性画面,让“闪回”现象“闪退”。

画面处理技术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选取新画面。让个案自由选取一张图片,能让个案下意识体验到安全、温馨、宁静或有力量等正向情绪的感受,感受画面的同时,个案会瞬间有很强的代入感或身临其境感。比如消防员对国旗画面或日常战友生活集体照的感受;或是对个案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图片,可以是恋人亲人的,可以是地域风景,也可以是纪念物品等等。

第二步,链接系统通道。新画面选取好后,让个案在观看时,打开感觉通道和情绪通道,静心捕捉综合的感受,让这股综合性的感受体验和新画面产生链接,反复练习。阶段目标:一看到新画面,综合性的正向情绪感受就涌上心头,绵绵不绝。

第三步,画面“闪现”模拟练习,调阅重构新画面。利用视觉暂停原理,想象眼睛就是一台照相机,对着新画面反复迅速眨眼“拍照”后转向他处,画面会在脑海中短暂停留。此时,想象眼睛就像是一台投影仪,通过余晖效应,重新呈现。刚开始,在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能会比较模糊,只有大概的轮廓,需要个案反复练习,每次“照相”时强化记忆,每次“投影”时补充勾勒细节。短期目标:通过眨眼动作,能随时迅速调阅选取的新画面,在脑海中清晰呈现,并结合第二步的练习,同步捕捉正向情绪的感受。

第四步,“闪回”症状实践应对,画面替代。通过以上的练习,眨眼调阅、新画面、综合性感受三者在短时间内构成新的条件反射。当个案触发“闪回”症状时,通过眨眼行为,主动调阅新画面,让新画面切换替代强迫性画面,就像切换脑海中播放某影视频道一样,切换遥控开关就是眨眼行为。咨询目标:通过眨眼行为,会让个案有很强的可控性,会迅速消除突如其来闯入性画面带来的失控性感受,可以快速构建初级安全感;当画面调阅完成替代后,前期链接的综合性感受通道,会让个案完成情绪或感受的替代。

练习中,可能会出现闯入性画面固化、难以替代的情况。比如切换后,有画面的残留;完成画面替代后,过一会儿闯入性画面又会来袭等。临床上,这种画面“串频”现象是正常的,个案只需要在触发前反复练习,触发时反复实践,“画面处理”策略就能慢慢习得,练习期间,如果配合舒缓的音乐效果更佳。

临床上,“画面处理”技术四步法,多运用于“闪回”症状的处理,尤其是有强烈画面感体验的个案效果比较好。有的个案可能画面感不是很强,可以引导个案把感觉、情绪、想法等,通过画面转化呈现,最后一并通过“画面处理”技术进行替代消除。最终的咨询目标:既完成画面替代,及时止损,避免处理不当导致症状固化,又完成了情绪替代,从源头上化解心理创伤。

莫让“最美逆行者”的灾后心理创伤“不可逆”1

应急救援人员出现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时,要进行系统的咨询和干预。本文呈现的应急干预策略,侧重对“闪回”症状的应急干预进行探索研究。干预理念本着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目标,梳理总结了便于应急救援人员能自主习得、便于快速掌握的应对策略,实操性和应用性比较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