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老人情绪失衡,重在提升复原力
作者: 隆春玲张阿姨最近十分苦恼,老妈有病,自己去照顾,剩下老伴一人在家。一个月前老伴晚上睡觉不小心从床上跌下来把胯骨摔坏,当时几乎就不能动了。老伴第一时间给张阿姨打了电话,告诉她自己摔了,还突然说了很多年从未说过的知心话。张阿姨的第一反应就是问题很严重,急忙给儿女打电话哭诉求助,并第一时间赶回家,和儿女一起把老伴送到医院,当晚老伴就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现在正在恢复。
可最近这几天张阿姨总是想着老伴说的那几句话,开始失眠、焦虑、紧张,最爱参加的社区文娱活动也没有心情去了,逢人就絮叨这件事。儿女们都安慰老人保重身体,老爸还要人照顾,张阿姨虽说心里明白,但就是不能恢复之前的状态,不知该如何调节?
突发事件后老人情绪失衡的原因
1对当下突发事件认知不清,导致误判左右情绪
人们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会出现紧张、焦虑、愤怒、恐惧、悲伤、甚至绝望等情绪反应,老年人遇到突发状况容易情绪失控、难以自拔,与自我认知、难以接纳现实有直接的关系。
张阿姨被老伴几句从未表达过的心里话所吓坏,马上联想到老伴病得很重,甚至认为老伴很有可能因此会失去生命。当老人错误地判定事件的严重性,产生灾难化的想法时,会加重其恐惧、焦虑及悲伤的情绪,以致会胡思乱想难以平复,影响睡眠、饮食,严重者还会造成躯体疾病突然发生,危害心身健康。
2处理情绪情感的能力降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日常躯体不适增多等会变得脆弱、敏感,这是老年期情绪情感变化的特点之一。一旦遇到不如意、对自己影响大的事件,一些老人会爆发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短时间内难以平复,甚至有时还易反复。
张阿姨在经历突发事件后,虽然老伴及时手术救治已经解决问题了,但老人的心态仍没有同步复原,其主要原因与此时期老人处理情绪反应的能力降低有直接关系,若沉浸在负性情绪中不能自知,极其不利于自身健康。
3与老年人个性、惯性思维、缺少处事灵活变通性有关
突发事件后每一位老人的反应各不相同,张阿姨性格中有悲观倾向,遇事负面评价多,习惯沉浸在紧张状态中,缺乏自信。
另外,一些老年人生活中过于依赖他人、缺乏自立、过于追求完美、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等,这些情况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会导致老人出现看问题极端片面、爱往坏处想,进而激发不满、紧张、焦虑、气愤、悲观等负性情绪,并深陷其中,导致处理问题能力下降、受限,容易感到无助及绝望。
老年人如何积极面对并提升复原力
积极面对,冷静接受事实
老年人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并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从挑战“小困境”开始,逐渐培养抗挫折的耐受力,当面对突发事件时,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遇事不慌乱,接纳当下发生的事实,客观理性地评判事件,及时提取以往应对经验和策略,积极主动调整情绪,在提升化解困境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加自信心。
合理利用身边有效资源
求助是一种智慧,善于利用自己身边的有效资源,借助发动外力快速解决当下的困难是提升老年人复原力的关键。
倾诉宣泄、表达需求和愿望,获取情感支持和鼓舞,会降低老年人当下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逐渐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主动勇敢应对,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
老年人可利用身边的有效资源,如儿女、可信赖的亲朋好友、邻居、社区人员等;当自己仍无法面对、难以平复情绪、儿女等家人劝导无效时,要及时求助专业精神心理机构的帮助。激活积极行为,自主调节情绪,积极有效应对是老年人对自己的责任。
主动调整,恢复对生活的掌控
老年人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既不自卑也不自负,理性看待自己,正视衰老与死亡,加强心理建设和自我的情绪管理。遇事不简单自归因、不越位,不被自我消极暗示所左右,相信自己,做自己能改变的事情,要迅速变通,借助外力快速解决问题,主动调整恢复自己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状态,做出积极改变,恢复对生活的掌控,复原力就会反弹提升。
家人如何助力支持老人
● 帮助老人及时解决当下棘手问题
当老人遇到突发事件求助家人时,被求助的家人要保持冷静,了解老人的需求,及时协助其解决当下困难,给予有力的情感支持和信心。
老人在家人的参与帮助中,主动表达感受和需求,释放心理压力,激活积极行为,对有效解决问题有推动作用,可以增加自信心和价值感。
● 注意老人的心理变化,情感交流、关爱要跟上
当老人遇事及时求助时,家人的关心帮助、情感支持必不可少。除马上帮助老人解决棘手的问题外,更要关注老人的心理变化。
家人应寻找合适的时间,主动了解老人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切记不要急躁和发脾气,此时家人温柔的言语、积极的投入,以及经济、情感上的支持,会给老人鼓舞和动力,是老人稳定情绪、积极面对、迅速恢复状态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