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护佑美好未来
儿童心理健康对于孩子个体的全面发展、身心成长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提出了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四个总体目标。
在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心理与健康》杂志邀请了心理健康与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老师,为我们全方位地分享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观点与见解,让我们共同护佑孩子的美好未来!
儿童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相当一部分儿童的心理问题与生活事件相关,且是一过性的,并未对其社会生活产生极端影响。但如果此类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的社会功能,使得学业、社交、家庭、活动均受到巨大影响,就可能被诊断为儿童期精神障碍。
近年来儿童情绪问题越来越凸显,也因为频发自伤、自杀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儿童情绪问题多处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能够预防疾病发生、降低疾病慢性化和致残风险,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定期开展儿童心理健康筛查,建立心理档案和分级管理机制,建立日常监测网络和高危预警系统,将关口前移,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基于数字医疗技术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 陈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儿童心理问题可以描述为儿童行为模式或处理情绪的方式偏离正常,导致自身及家庭的痛苦并影响他们的认知行为改变和情绪异常。若症状持续、严重并干扰他们的活动,则可能会诊断为精神障碍,会影响儿童在认知或社会行为方面的正常功能。
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注意力障碍、交往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不幸的是,患有精神障碍的儿童很少接受系统治疗。
儿童期精神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在治疗上,相比成年人,对于儿童的治疗更为复杂,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问题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需要长期、综合的治疗,要求医院、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配合。除了必要情况下的药物治疗之外,对孩子来说,首推的治疗方案还是心理治疗,尤其是基于家庭的心理治疗。
—— 曹庆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儿童青少年自杀令人心痛。对于有明确自杀想法的孩子,比起否认、说教,或者是提出建议,最重要的是提供情感支持,去理解和认可他们情感上的痛苦和失衡,增加孩子的希望感,对自杀赋予新的意义。不要试图说服他自杀是不好的行为;建立解决问题方法的框架;允许他有失望的感觉及将自杀作为解决其问题的一种方法;强调用自杀来解决暂时的问题是一种再也无法挽回的方法;专注于启发他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自杀高风险个体,需要进行24小时的监护,确保孩子处于安全状态。对自杀未遂的孩子,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们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精神科接受评估和治疗。
对于现场需要紧急处理的危机个案,一定要给予支持和希望。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通过与他人分享体验、寻求支持就可以让自己度过危机”。去积极地倾听,让孩子说出自己感受,看见孩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是当下最重要的。需要多部门联合进行精准、恰当的处理,确保生命安全。
——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家长应树立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在全社会建立“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具体而言,家长应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早期识别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语迟多半不是贵人,可能是发育迟缓;网络成瘾的背后可能不是叛逆,而是抑郁;青春期的孩子不上学,可能不是因为学习压力,而是人际关系……”
对有心理疾病儿童的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个“一定”:一定要定期接受专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学习和掌握儿童心理卫生相关知识和基本干预技能;一定要保持家庭氛围积极和谐,每个家长情绪稳定从容,“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源泉;一定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包容与关爱,通过高质量陪伴互动与干预引导,更好地促进孩子康复。
—— 崔永华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必须服从自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变“要求和命令”口气为“商量”口气,多多表扬和赞美孩子。
多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和参加的活动,而不是分数、成绩和排名。尽可能地与孩子一同参与孩子喜欢的活动,比如各种体育活动,甚至动漫、电子游戏等。
给孩子充分的信任,交代孩子一件事就不要再反复询问。同时,尽量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为家里的事分忧和分责。
让孩子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这可以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和心理弹性,增强自控力、意志力,还可以愉悦情绪,减轻和消除焦虑、抑郁和失眠。可以多带孩子回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大自然的生机,获得心理能量。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或某些理念不满意甚至抵抗,父母应该寻找、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中不妥当、错误的地方,及时调整自己。
—— 张向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学校应建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讲座,班主任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心理班会,学科教师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科渗透。
● 有效地应对心理危机。心理教师定期开展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工作。全体教师要掌握基础的心理卫生知识,树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当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及时告知班主任和心理教师。
● 畅通求助渠道,多方形成心育合力。心理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满足学生咨询需求。提高师生及家长对市、区、校心理辅导渠道的知晓率。学校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等信息,与家长共同商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策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 向阳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