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助力远离亲密关系暴力

作者: 黄彬彬

当提到在亲密关系中遭受暴力的受害者时,我们心中勾勒出的形象往往是经济、教育等处于不利地位或缺乏生活经验的女性。但是当我们打开相关新闻:诗人余秀华、演员德普、记者马金瑜……看到的却是聪明、成功的名人,甚至有些依然选择待在虐待他们的人身边,这是为什么呢?

触目惊心:亲密关系暴力的发生率

在讨论如何逃离亲密关系暴力之前,我们先了解亲密关系暴力的现状。

亲密关系暴力指在夫妻、情侣等亲密伴侣之间损害生理或心理健康的暴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殴打、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忽视、性虐待等。亲密关系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2022年一项覆盖161个国家和地区、200万妇女的研究发现,全球27%的15~49岁女性经历过亲密关系暴力,13%的人在近一年内经历过亲密关系暴力。

这个数据令人触目惊心,意味着每四位女性里,很可能就至少有一位遭受过亲密关系暴力。该研究还指出,虽然打击亲密关系暴力的努力从未停歇,但新冠疫情暴发引起的隔离和封闭措施,会加剧亲密关系暴力的发生。联合国妇女署2021年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亲密关系中的身体与心理暴力问题愈演愈烈。

国内也有相关的统计研究。2019年中国对六个省市的研究发现,2987位女性受访者中遭受心理、身体和性行为暴力的比例分别为77.7%、40.2%和11.0%,其中西部地区亲密关系暴力更为多发。而2012年国内对七省市的研究发现,生理、精神暴力的发生率分别为34.8%、55.6%。对比过往数据推测,亲密关系暴力的发生率可能还在攀升。

错综复杂:亲密关系暴力的影响因素

亲密关系暴力的发生率触目惊心,但仅凭数据我们还无法概观全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了解亲密关系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其造成的后果,这也将为我们预防与应对亲密关系暴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我们先看一项2019年的国内研究,研究者总结了亲密关系暴力的危险因子:受教育程度低、有一个或多个孩子、居住在西部地区、比伴侣收入低、经济压力大。这表明符合上述条件中任一项的亲密关系,有更大的可能性会遭受亲密关系暴力。

另一项国内研究发现严重的躯体暴力行为存在代际传递现象,儿童期目睹暴力行为,成年后更可能成为施暴者,但经历暴力长大后不一定成为施暴者。也即孩子小时候看到父母之间的躯体暴力行为,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个对伴侣施暴的人;但遭受身体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伤害伴侣。

2022年一项国外最新的追踪研究发现了人格特征与亲密关系暴力之间的关系,病态人格催化了伴侣的暴力,暴力又会滋生性格的阴暗面。暗黑人格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三个维度。具体而言,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亲密关系暴力会相互促进,即情感淡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善于操纵他人的人,会出现对伴侣更高频率的施暴行为,而这些暴力行为又会使其更“腹黑”;亲密关系暴力会令施暴者的精神病态更严重,即更“反社会”,包括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追求刺激、行为冲动等;自恋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亲密关系暴力行为,即自我中心、傲慢虚荣、热衷于自我吹嘘和支配他人的人可能更多地对伴侣施暴。具有“反派”性格的人更可能对伴侣施暴,这与“找对象先看人品”的生活经验不谋而合。

最新研究:助力远离亲密关系暴力0

身心巨变:亲密关系暴力造成的后果

亲密关系暴力会带来什么影响呢?首当其冲的是亲密关系暴力会降低关系质量,使伴侣间的互动减少,打击解决关系冲突的信心,即关系更不稳定。此外,2019年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遭受心理、身体和性行为暴力的女性抑郁的比例分别为18.3%、23.8%和39.4%。也就是说每10个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的女性中,可能有1~4个人是患抑郁的。除了抑郁,遭受暴力的已婚女性也更可能出现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困扰。

亲密关系暴力甚至会造成更多令人意外的结果。2022年有研究者整合亲密关系暴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的女性受害者大脑发生了与经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相似的变化,儿童受害者大脑的许多脑区也发生了可能会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的改变。这说明亲密关系暴力的承受者不仅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连大脑都会发生预示着心理障碍的变化。而从另一个视角考虑,或许未来神经成像技术可以帮助识别亲密关系暴力行为。

荆棘载途:亲密关系暴力的干预

所谓“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但即使是社会新闻中的行业翘楚,深陷亲密关系暴力中时似乎也很难踏出远离伴侣那一步。那遭到伴侣暴力时要怎么办?

我们先看一项不容乐观的研究。2022年一项元分析研究整理了2012~2021年针对亲密关系暴力的干预措施研究,确定了48项干预措施,发现这些干预措施对被害者的总体影响很小且不显著,效果的异质性很大。这说明并没有一份统一的、完美的逃离亲密关系暴力指南,或者疗效显著的治愈攻略,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研究中汲取到离开亲密关系暴力的一些重要提示。

国外曾有一个亲密关系暴力的案例轰动一时,在陪审团指控一名女子在电梯内被未婚夫击昏的第二天,这名女子竟与施暴的未婚夫结婚了。这则新闻引爆了社交网络,于是研究者对大量的公众讨论进行编码,归纳出影响受害者离开或者继续关系的因素。

1继续留在关系里的原因

● 自欺欺人,包括对伴侣的暴力行为进行合理化、对暴力造成的后果轻描淡写(如“他会停下来”);

● 贬低自我价值(如“一段关系的失败会证明我很糟糕”);

● 恐惧(如“我如果想离开,他不会放过我”);

● “救世主”心态,包括认为伴侣会改变、自己要帮助伴侣、不能放弃伴侣(如“我的爱可以改变他”);

● 为了孩子(如“他不打我就会打孩子”);

● 早期家庭经历及期待(如“我就是在一个家暴家庭长大,这很正常很普遍”);

● 经济问题(如“离开他我无法生存”)。

2离开施暴者的原因

◆ 个人成长或认清真相,包括认清自己、伴侣或关系(如“我受够了,我明明值得更好的”);

◆ 社会支持(“我的治疗师告诉我那不是爱”);

◆ 保护孩子(“我不能让孩子误以为我的隐忍是对的”);

◆ 暴力的严重性(如“他会把我打死的”)。

总而言之,影响受害者选择是否离开施暴者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把这些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社会支持,内部因素则是自我认识。如果亲朋好友鼓励被害者离开,并且能够在受害者担心无法承担独自生存或独自抚养孩子的经济负担时,为受害者提供经济支持,被害者就更能踏出远离亲密关系暴力的那一步。另外,受害者如果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伴侣和双方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认识,也更可能远离施暴者。

这也提醒我们,要预防深陷亲密关系暴力不能自拔的情况出现,先要通过自我反思、创立或从事某项事业、积极拓展人生体验等方式提升自我价值感;除了伴侣之外,也要有其他真诚可靠的亲人朋友,建立起丰富而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必要时,法律和心理援助也可以有效保护我们。我国于2016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各省市及公益机构都开通了“反家暴热线”,相信这些举措都能推进认识、预防、减少亲密关系暴力的进程。

最新研究:助力远离亲密关系暴力1

心理学研究可以提高公众对亲密关系暴力的认识,帮助公众识别潜在的危机信号,也可以帮助受害者远离施暴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