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细听,点燃关怀之火
作者: 宋玉霞《辞海》将“倾听”一词解释为侧耳细听,已超越了“听”仅为声音的基本含义,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即用心细听。
在心理咨询中,“倾听”是指心理咨询师用专注和全神贯注的态度聆听来访者的表达,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技巧,它不仅包括听到对方说话,还能理解和共情对方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经历。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工要多听、少说,并将自己的理解及时反馈给服务对象,这样服务对象才能慢慢对社工放下芥蒂,吐露心声,促使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便于之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社工可能是这样“听”的:
1浮于表面的“听”
浮于表面的“听”与倾听的态度息息相关,通常涉及“表面的听”“消极的听”“积极关注的听”三种形态。“表面的听”指的是在与服务对象交谈过程中,社工只是在表面上做出一种听的姿态,但实际上服务对象说了什么,没说什么,社工并不清楚,处于一种“跑神”的状态,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消极的听”指的是社工只是机械被动地听进了服务对象陈述的事件或经历,但并没有理解其含义,没有及时对服务对象所阐述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思维理解及反馈,也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积极关注的听”指的是社工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与服务对象的谈话上,给予他们无条件、真诚的关注,其目光、神情和姿态无不透露出对对方所陈述事实的兴趣,为服务对象创造了一个被尊重、宽松、安全的环境,有利于社工更加深入地探究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
2略显深入的“听”
略显深入的“听”分为“强加的听”“接受的听”“建构的听”。“强加的听”指的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社工并未做到非评判,而是先入为主,提前用自己的价值感及意义体系来理解和判断服务对象叙述的内容。“接受的听”指的是社工能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理解服务对象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想法、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做。“建构的听”指的是社工能积极地与服务对象进行对话,共建对现实的定义。
3由感而发的“听”
根据社工感情投入的程度,可以将情感层面上的“听”分成“无感情的听”“有感情的听”“共情的听”。“无感情的听”指的是社工在听的时候不仅没投入自己的情感,对于服务对象的情感表露也无动于衷。“有感情的听”指的是社工对服务对象的陈述有感情表露,能够接纳对方所有的情绪反应,并及时反馈。“共情的听”指的是社工在倾听过程中与服务对象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同欢喜、共悲伤,体会对方的情感,促使服务对象对社工敞开自己的心扉。
了解了上面三个层面,我们也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听”,分别是属于哪种形态类型,以此对自己在倾听方面的表现有更多的觉察。那么如何通过切实的方法,提高我们倾听的质量呢?
有效倾听怎么做
● 要消除内在与外在的干扰
外在和内在的干扰可能会妨碍社工认真倾听。首先,在聆听时,社工首先得平复好自己的心情,避免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工作之中,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与服务对象的交谈中。其次,在会谈过程中,要为服务对象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使服务对象敢于述说自己的经历,而不是对社工心存怀疑的态度,因怕泄露自己的隐私而对社工有所保留。一位良好的倾听者必须尽量排除周围环境的干扰,包括客观环境的障碍和主观障碍。客观环境的障碍包括杂音和倾听者身体状况不佳等;主观障碍包括倾听者先入为主或固定思维等。
● 巧用态势语言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思想感情的表达45%靠有声语言、55%靠态势语言。社工在交谈时要注意自身的姿势,善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包括自然的微笑、适度的点头、身体稍微前倾和服务对象坐的位置成45°角,不要交叉双臂等。在倾听时,应该特别注意眼神的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社工将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用于倾听,就会让人犹如见到老友一般备感亲切,促使服务对象的话匣子打开、真心话娓娓道来。与此同时,社工的表情能表现出与服务对象感同身受,喜对方之所喜、悲对方之所悲、爱对方之所爱、怒对方之所怒,那么,社工就会与服务对象产生心灵共鸣,服务对象被社工的倾听而感动,因社工的真诚而坦露。
● 容许停顿或沉默
在与服务对象的会谈中,服务对象可能会出现停顿或小段的沉默。有些社工可能就会无所适从,认为这是一种“冷场”。但服务对象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情绪的反馈、有的是记忆的搜寻、有的是建设性思考、有的是同情的回味、有的是话题的过渡、有的是无言的默许,这些不能一概地称之为“冷场”。有些沉默的出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当服务对象保持沉默时,社工应该要容许沉默,不急于用提问打破沉默。在评估和判断服务对象可能的沉默原因后,再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回应。
● 听取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指的是描绘具体事实的字眼,这些字眼透露出某些信息,同时也显示出对方的兴趣和情绪。在与服务对象交谈过程中,服务对象可能会重复一些关键词,社工应该有意识地听取这些关键词,透过这些关键词,来剖析和解读服务对象真正关心的、感兴趣的或者在意的经历。
● 不轻易打断服务对象
善于倾听的社工不会因为自己想强调一些细枝末节、想修正对方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想突然转变话题,或者想说完一句刚刚没说完的话,就随便打断对方。在与服务对象的交谈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服务对象“滔滔不绝”“天马行空”,这时社工可能会认为服务对象已经“离题千里”了。但事实上,服务对象在回忆的时候通常有自己的动机和“逻辑”,可能那是他们内心深处很在意的事,他们有自由表达的需要。只有在他们充分表达了想表达的意思后,才会愿意就社工提出的主题进行陈述。因此,社工一定要耐心地倾听,在注意服务对象具体话语的同时,还要思考这些话语蕴含的动机、情感和需求,必要时,社工可以适当采用聚焦的技巧将与服务对象谈话对焦,使之谈话不偏离会谈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