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父母该怎样换位思考?
作者: 严凤平Q老师,您好!
寒假期间,儿子沉迷于游戏,向我和他爸爸要求每天玩四个小时。作为父母,我们很焦虑,因为儿子已经初三,面临中考,但孩子自己认为以目前的成绩肯定可以考上一所公办高中,只是可能很普通罢了。我和他爸爸认为,如果现在能够考上一所普高,为什么不在假期停止打游戏,再努力一点,争取考一所更好的高中呢?可孩子就是听不进我们的意见,而且坚持认为即便停止打游戏,也不会将打游戏的时间用于学习,一点都不理解做父母的苦心,他怎么就不能替我们想一想,换位思考一下呢?我们还不是担心他未来的生活嘛,真是愁人,我该怎么办呢?
——一位焦虑的妈妈
A这位妈妈,您好!
谢谢您的信任!看到您的来信,确实体会到了做父母的担心和不安。您的信中提到了换位思考,今天我想从这方面和您做一些讨论。
在我看来,换位思考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双方的,孩子需要换位思考,作为父母,也同样需要。当双方都具备这个意识的时候,彼此的沟通会顺畅很多,我们不妨先自己尝试一下。
记得有一次我给孩子们上心理课前做了一个亲子关系小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表现也不满意。
孩子不满意父母的六个方面
固执
父母认准了一条道理,就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无论孩子提出怎样的要求,父母都不会听取。
容易愤怒
无论是因为孩子的学习表现还是因为自己工作、生活上的问题导致出现负面情绪,父母容易迁怒于孩子,甚至会打骂孩子。
不恰当的比较
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较,让孩子越来越反感,也越来越自卑。
性别歧视
父母要么重男轻女,要么重女轻男,不能够一碗水端平,不是伤害了这个孩子,就是伤害了那个孩子。
以大让小
父母经常要求大的孩子谦让小的,不顾事情曲直,这对大的孩子而言,非常不公平。
坚持双重标准
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而自己却玩个不停;要求孩子不偏食,而自己却偏食;要求孩子早睡,而自己却天天晚睡;等等。
上述学生不满意父母的六个方面,均指向一个事实:很多父母欠缺一种能力,即换位思考的能力。那么,父母为何欠缺这种能力呢?
父母缺少换位思考能力的原因
家庭教育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许多父母还坚守老一辈的思想,重男轻女,认为儿子才是传后人。
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有些父母,对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不满意,就指望着“子女翻身把歌唱”,这样总会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作对比。一旦不满意,就出口伤人。
不能够平等对待孩子
换句话说,很多父母不尊重孩子,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在人格方面是不平等的,所以坚持双标。
父母缺少换位思考能力的负面影响
※ 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
父母对待孩子,若不能够换位思考,不能够让孩子觉察到父母给予的关心和爱护,由此肯定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
※ 影响孩子共情的能力
父母对待孩子,若缺乏换位思考,孩子耳濡目染,可能会学习父母,由此也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导致共情能力不足。
※ 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
父母对孩子不能够换位思考,不仅影响亲子关系,也会因为亲子关系质量不佳,导致孩子反感父母,从而父母难以发挥正向教育的力量。
父母提高换位思考能力的方法
尊重和爱护孩子
与成人相比,孩子属于“自然性弱势群体”,其作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是因为身心未成熟。为此,父母需要尊重和爱护孩子,将孩子视作人格与成年人平等的个体,一切从维护孩子的自身权益以及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应的家庭教育工作。
亲近和了解孩子
很多父母内心的出发点是尊重和爱护孩子,但做出的行为却让孩子很受伤,那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自家的孩子。为此,父母需要亲近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增强对孩子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父母对孩子正面的教育力量才能够发挥出来。
主动向孩子学习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就曾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换言之,父母和儿童需要共同成长。为此,父母需要虚心向孩子学习,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积蓄力量。
将自己当作孩子
父母唯有将自己当作孩子,才能够真正体会和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才能够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也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切教育的正向力量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人和人不一样,大人和孩子也不一样。若以己之心度人,很可能会做出错误判断。作为父母,更需要提高换位思考能力,把自己当“孩子”,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从孩子的位置思考问题,无形中也就给孩子树立了换位思考的榜样。父母善于换位思考,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福气,更是一个家庭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