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社交焦虑障碍的认识误区
作者: 王振工作学习之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快乐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炸鸡啤酒小龙虾,朋友相聚笑哈哈。但有一群人却总是把宅在家里作为最佳选择,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耳朵上总会戴着耳机。他们尽量避免和其他人接触,即使电话响起也“如临大敌”,发信息也多是文字和表情包。他们往往看起来不好接触,高冷孤傲,甚至都“不肯”多看别人一眼,总是一副“与世隔绝”的样子。他们最害怕听到的四字短语不是“今晚加班”,而是“部门团建”;在办公室里最怕的也不一定是领导,而是一群人在那里畅聊,自己却显得格格不入,如果需要当众发表意见或上台演讲,那简直就是他们的灾难。
他们真的是“高冷”吗?其实,他们中的多数人并非不想参与社交活动,而是被一种叫做“社交焦虑障碍”的疾病所困扰,无法轻松面对看似平常的社交场合。感觉自己好像一直活在“聚光灯”下的他们,只能过得小心翼翼。
什么是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又被称作社交恐惧症,也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社恐”这个词的来源,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核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出现挫败、羞耻或尴尬,而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逃避反应。比如,担心言行被人审视,害怕自己出丑,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在公共场合用餐,害怕使用公共设施等。换句话说,就是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形成了对人和社交场合的“过敏反应”,在与人的社交和互动中会出现心理和身体的“过敏表现”——常见的包括:脸红、结巴、目光四处漂移、心跳加速等。
社交焦虑障碍目前的全球患病率为5%~10%,终生患病率为8.4%~
15%。也就是说,10个人里就可能有1个人受这种心理障碍的困扰。社交焦虑障碍通常开始于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引导或治疗,患者就会经历比较多的挫败。社交焦虑可能成为失学、工作困难、重度抑郁、物质滥用和其他社会或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临床上因为“厌学”就医的青少年中就有很多其实是社交焦虑障碍导致的。同时,由于过度的社交恐惧反应,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批评、否定或贬低,获得他人的认可、鼓励与支持的难度比较大,找到心仪对象的可能性降低,学业和工作往往发挥不出水平。再加上因为害怕社交,社交焦虑障碍严重者通常不会主动就医,害怕甚至拒绝与医生沟通,也很少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在一部短片《社交恐惧症的生活》中,女主人公用“极不自在,是最佳的描述”和“社交焦虑不仅仅是对你的正常生活产生轻微的影响,而是会摧毁你的生活”讲述了社交焦虑障碍对自己的影响。对于女主而言,那些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让她异常紧张。比如,她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人对话,即使是点杯咖啡,都需要对着镜子排练一个小时。出门前,听到走廊里有声音就需要等一等,为了避免和同事打招呼宁愿上班迟到,恋爱之路更是异常坎坷。她也曾尝试努力改变,但孤掌难鸣,一个人终归是势单力薄,无数次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尝试—失败—尝试……”的无限循环中女主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曾经她也会幻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能够变得越来越勇敢,能够成长到足够强大去直面这些场景,但让她失望的是,多年过去,自己的情况仍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也让她慢慢感到绝望,无力再去收拾所有的“残局”。
从这些描述中,大家可以看到,真正的“社恐”患者其实一直生活在紧张焦虑中,因为人总要和外界接触,一次看起来简单的交往,无论是否有目光接触,社交焦虑障碍患者都会担心羞愧与尴尬的内心被一眼看穿。因此,只要是遇到社交场合,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往往都会能躲就躲,不能躲就变成不会说话的“木头人”。
对社交焦虑障碍认识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社恐”=内向,害羞?
内向是一种常见的个性特征,害羞可能是性格中的一种长期行为表现,而“社恐”是一种疾病。害羞、内向的人更多只是不喜欢或不擅长社交,希望主动回避一些“无效的”或“有压力的”社交。这些人在社交方面可能缺乏优势,但不会出现过度害怕、焦虑反应,倾向于拥有较小的社交圈子,并且重视质量胜于数量;他们可能对社交有一些担心,但没有达到因为过分恐惧社交而提前进入退缩防御与自我封闭的“逃避痛苦却深陷痛苦”的地步,他们往往能够接受自己的这部分个性特征。这样的人,正常生活并不会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相反,他们可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善于思考。另外,虽然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不低,还有很多人都自称是“社恐人”,但其实多数只是有社交场合常见的合理范围的某些表现而已,在某一方面或某些特定情况下“社恐”(比如对公共场合演讲的紧张);或者对某些特定对象“社恐”(比如对上级领导比较恐惧),但整体社会功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焦虑的程度也都可控;或者如果不得不面对这种场景时并没有导致极度不适,尤其是在其他社交场合表现良好,那就算不上是社交恐惧症了。简单来说,内向、害羞的人面对社交的态度是:我不想,我不愿,我不喜欢!而社交焦虑障碍的反应是:我不能,我不敢,该怎么办?
误区二:害怕登台的人就是“社恐”
其实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上台演讲都会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面对台下众多的观众时,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这些情绪可能来源于我们没有充分准备的担忧,还可能来自一些外在的压力等。我们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是相对多元的,并且这些焦虑在我们登上台后,会随着我们的状态改变而改变,总的来说,这种焦虑是具有环境适应性和总体可控的。而对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来说,登台演讲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是相对单一的,那就是担心自己会表现得不够好从而得到他人的负性评价,
而由此产生的极度焦虑会一直存在,完全阻碍个体表现和发挥。因而,害怕登台的人不一定是“社恐”,只有当这种恐惧完全超出多数人的恐惧水平和个人承受范围,让人无法发挥功能的时候,这种情况才可能是“社恐”的一种症状。
误区三:社交能力差就是“社恐”
可能大家不会相信,社交能力差的人很可能是没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人。因为社交能力差的人,往往表现出社交技能的缺乏,比如说话不好听,很难跟别人共情。但也正因如此,一方面,他们能被动减少很多社交机会,不会面对太多来自社交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更容易接受自己说话不好听的现状,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那种“说不好我也要说,我就是一个粗人”。而社交能力比较强的人,往往会面对更多来自社交的压力,他们想要从人群中脱颖而出,但也知道强中还有强中手。他们可能隐藏着“你们只是想要接近我,然后找机会干翻我,看我笑话”;“总有一天我脱胎换骨,让你们知道厉害,让你们也见识一下什么叫演讲家”;“我先躲一躲以后再说”的想法。这样反复焦虑,可能最终更容易使得他们陷入社交焦虑障碍的泥淖。
误区四:社交焦虑障碍是性格使然,无须改变
这个误区其实与误区一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真正的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种性格特征。这种疾病会让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痛苦,因而是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的。其次,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其实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其中包括生物遗传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个人的性格或者先天气质只是其中个人因素的一个组成方面,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是否会患社交焦虑障碍。最后,在前面对社交焦虑障碍是什么的描述中,我们也强调了,社交焦虑障碍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和干预,其实是会对个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痛苦的,因而如果你发现自身的行为表现已经有一些社交焦虑的影子,并且已经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干扰到你的社交活动,那么请一定要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误区五:社交焦虑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部分社交焦虑的案例没有经过治疗也逐渐康复了,但其中可能有多种偶然的因素,或者环境的变化。大多数患者自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症状后,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这些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而且,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之中,神经系统及身体的各个部分也可能继发地受到影响,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对未来的治疗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就如前文所建议的,如果意识到可能有社交焦虑障碍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
社交焦虑障碍可以治好吗?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可以有效治疗的心理疾病。它的本质是过度关注和否定自己所导致的焦虑反应。一边是拼命想做好,一边是批评自己做得不够好,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就会陷入越来越焦虑的状态。如果能够改变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认知,或者控制焦虑的情绪反应,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常用的方法。
首先,对于症状较轻微的患者,或者虽然症状比较重,但有强烈的治疗动机,且有良好支持,可以考虑单纯心理治疗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还是认知行为治疗(CBT)。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认知的调节并结合暴露练习、社交技能训练等方法,逐渐改善社交焦虑的症状。当然,除了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外,自我调节也有很好的作用。要想摆脱社交焦虑障碍,就要试着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过分地苛求,保持好的心态,缓解过度的紧张情绪。只有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在自我调节中,我们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焦虑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应该如何去应对。积极学习应对技能是降低社交焦虑的核心,除了训练演讲技巧、谈话技巧之类的社交技能,学会使用深呼吸等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也是有好处的。
其次,要去了解我们自身,过于专注的自我评价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成因之一,包括完美主义倾向、恶意揣测、对自我的过度评价和过高羞耻感等。想要调节自己的社交焦虑症状,最主要的就是要合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状态,合理评价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与反应,合理制订克服社交困难场景的训练计划,管理对自己的社交期待。我们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去记录自己一天的表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自身行为方式的理解。
最后,对于症状较严重,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心理治疗师或合适治疗机构的情况,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是一类被称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抗抑郁剂。通常认为,这一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患者面对社交场合时的焦虑反应,即使仍然有尴尬、担心等心理活动时焦虑的程度也会逐渐改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渐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这一类药物的使用必须在专业人员的详细诊断和评估后才可以使用。
总之,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消除它的唯一正确途径。

王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上海智慧心理评估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精神健康医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基础与临床分会秘书长。长期从事强迫障碍、焦虑障碍、应激与创伤相关障碍及情绪问题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作为中国代表参编世界生物精神病联盟《焦虑、强迫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指南》,参编《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中国强迫症诊治中心设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