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话二三
作者: 何婷2013年南京饿死女童事件令人愕然,了解案情后发现其母亲乐燕是私生女,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乐燕半生风雨飘摇,却终无法治愈童年创伤,最终,这个被抛弃的人,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现实生活事件屡屡发生,初识案情,我们可能会愤恨“怎么有这样恶毒的人”;了解事件的背后,我们或许也会有惋惜“如果她没有经历这些,如果当初有人拉她一把,会不会是另一种结果”。
可惜没有如果,但细数过往种种,也为我们敲响警钟:童年创伤不可忽视。
何为童年创伤
童年创伤是指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一切行为。有童年创伤的孩子可能经历了一种或多种超过其生活经验范围的事件,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负面情绪,包括无助感、心情低落、对生活缺失兴趣等,同时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身不稳定的认知。我们常说的“我有心理阴影”也属于童年创伤的范畴。
常见的童年创伤包括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等。
躯体虐待是指抚养者经常打孩子,可能是用皮带、绳子、木板或其他硬的东西打。这种“打”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管教”,孩子可能会被打得很重,鼻青脸肿、伤痕累累,甚至引起了老师或邻居等人的注意,不得不去医院救治。这种情况在当今的大部分家庭中可能都不会发生,但也有一小部分家庭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
躯体忽视指的是抚养者不给孩子吃饱饭、穿暖衣,孩子缺乏来自抚养者的照顾和保护。有些抚养者因为酗酒、打牌,甚至吸毒等原因,无法照顾家庭和孩子,孩子生病了也没有人及时送医。这些都属于对孩子的躯体忽视。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是比较常见但又常被忽略的两类童年期创伤,父母可能觉得“我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这还不够吗”,是的,不够。如果仅仅是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求,而忽视情感需求,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中情感虐待是指抚养者对孩子说一些刻薄或侮辱性的话,控制、嘲笑、侮辱孩子,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喊孩子“笨蛋”“丑八怪”等。经受过情感虐待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该出生的、被家里讨厌甚至憎恨的。情感忽视是最微妙不可见的一种创伤,是指抚养者不重视或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孩子感受不到家人之间的关心和亲密,感觉自己并不重要、不被爱。
除了上述的虐待和忽视,家庭环境也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如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母有精神疾病等,这类家庭往往不能给孩子提供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童年创伤的危害
儿童期遭受的创伤不仅会给当下的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更会对其成年后的发展造成危害,而这种危害是涵盖了多个方面的。
● 身体健康危害:遭受过躯体虐待和忽视的孩子可能存在一些身体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大脑发育迟缓。
● 情绪危害:童年创伤是成年后发生包括抑郁症、焦虑、强迫症在内的精神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在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2~3倍。其中也有一部分孩子的共情能力低,难以表达情绪和情感。
● 认知危害:有童年创伤的孩子可能对世界、他人和自己都持有一种负面的、不稳定的看法,例如遭受过躯体虐待的孩子相比正常儿童更倾向于将各种人际关系进行敌意归因。此外,这类孩子的认知功能、注意力和自尊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
● 行为危害:童年期创伤也会增大孩子日后表现出攻击行为、违纪行为的风险。
● 人格障碍:被忽视的经历与成年后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关,而遭受虐待的经历可能与成年后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相关。
如果你经受过童年创伤,该如何自助
1评估创伤对自我功能(如人际交往、学业或工作表现、情绪状况等)的损害程度,如果自觉十分痛苦,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2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自身的积极资源。童年经历我们无法改变,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把握。承认和接受过去的经历,感谢坚持不放弃的自己。从亲密朋友处,从重要他人处,从自己内心处,获取积极的能量,带着这些温暖和爱,重建自我,重新出发。
3养成积极的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策略。虽然那些黑暗时光已经过去好久,但可能只要一点线索就可以诱发出一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应对技能体系,当面对那些情绪和想法时,不害怕被再次拖入深渊。我们可以运动、找人倾诉、听音乐,或者学习呼吸放松法、正念、冥想等。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该如何避免
※ 避免将“管教”等同于“打骂”。已经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现实案件证明,打骂式的教养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心理学家推荐“权威式”的教养方式,即对子女的行为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同时又关爱子女、能听取与接受其意见。
※ 避免将“孩子吃好穿好”等同于“养好”。以前由于经济条件限制,父母们养育子女往往是“能养活”就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供吃供喝式养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孩子的发展需求。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支持和陪伴。
※ 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保持敏感,积极倾听孩子的表达。有时父母无心的话语或行为会伤害到孩子,抑或外界的环境给孩子造成了阴影,父母切勿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应当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异常表现,如哭闹、拒学厌学等。孩子愿意说的时候,父母要积极倾听,并给予回应和安抚,传递安全和爱。
※ 教给孩子一些压力应对和情绪调节策略。孩子上学后,父母就无法全天陪在孩子身边,这就要求孩子自己去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事件,父母可以和孩子“演练”可能遇到的问题,讨论要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无法有效调整孩子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或咨询等方式进行干预。
佛说,缘起性空。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父母”,这是彼此的缘,需要双方共同修习。创伤可以治愈,可以和解,也可以换种角度去看待:人生总要有些经历,才会显得厚重,才能悟到自己的道理,才更显平凡生活的甘甜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