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知多少
作者: 张玉Q老师,您好!
我的孩子是一名9岁的小男孩,他爸爸经常忙于工作,孩子虽然也会想和他玩,但是爸爸回家后只会打牌玩游戏,很少陪他,父子沟通时间特别少,爸爸觉得他就负责挣钱养家就可以了。我不知道这个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他很怕生人,性格比较内向,见到不熟悉的人都有点害怕,学习上也是拖拖拉拉,不能够高效学习。家里面我管他比较多,虽然我觉得已经尽力在辅导他了,什么事情都帮他弄好,可是他还是学习低效率,不够开朗。有时我也有无名的火向孩子发,有时希望老公能多陪陪孩子。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呢?如何让爸爸跟孩子更多沟通? 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张张妈妈
A张张妈妈,您好!
从您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您在养育孩子中遇到了一些困惑,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变大,有时您会有更多的焦虑,甚至会把对丈夫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父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甚至会影响未来孩子的人际关系,工作、婚恋关系等。1918年鲁迅先生就提出过“父范学堂”,当时有人问:“当爹的还要受教育吗?”先生以文答曰:“你就该坐在父范学堂的第一排座位上”。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父亲继续成长的必要性。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理解父亲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家庭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孩子是种子,父亲更像阳光雨露、母亲像土壤,孩子在0~2岁时就像一个还未出土的种子,跟妈妈的关系比较紧密,孩子主要呈现的是二元关系,但这时候阳光雨露对土壤和种子其实是在提供养分的,也就是爸爸是幕后为母婴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环境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婴儿需要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而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后面一定会有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很有意思的是,新手父母如果不细心观察的话,我们不知道这是个苹果种子还是西瓜种子,所以我们要观察婴儿,了解他的气质类型和喜好,用“接纳和爱”滋养孩子人格发展,同时加入我们的引导和规则。
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孩子慢慢感受到了“爸爸”的存在,爸爸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3岁孩子开始进入三元关系,最好的家庭结构是三元的,即爸爸、妈妈和孩子,最好的环境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而如果家庭结构只有二元,比如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很亲密,妈妈也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依靠。当孩子的目光转向父亲对父亲表现出兴趣时,妈妈的反应就显得至关重要:是自己退后一步,支持孩子向父亲靠近;还是为了满足母亲自己的需要把孩子和丈夫隔离开来,使爸爸被边缘化,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很难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家庭系统治疗理论中也提出夫妻关系是基础,给妻子足够的爱就是给孩子稳定的环境,所以说爸爸真的也挺不容易的,确实需要夫妻之间互相的接纳包容,一起成长。两人有时是朋友、有时是恋人、有时是合作伙伴有时是竞争关系,有时可能会是限制和规则,有冲突很正常,最重要的是我们能不断地觉察和修复,不断提升家庭的“免疫力”!夫妻的互动是孩子从小模仿和学习的模板,会让孩子形成他的择偶观。家庭系统是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成长变化的,爸爸的教育方式也要有所变化,我们从不知所措的新手父母到成熟老练父母的成长过程也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
一个男孩子要成长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向父亲认同。有的妈妈可能会想如果爸爸靠不上,那我自己就变成全能的,这件事本身就是在传递给孩子爸爸是不值得依靠的或者是我不值得被爸爸爱的,这让孩子更容易性格偏激,如自卑、人际中懦弱、性别错乱、网络成瘾等,同时这些问题也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而严重,从而不利于孩子去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搞好学习成绩。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父亲的允许、接纳和祝福:我支持你长大,我允许你超过我,祝福你成为你自己,男孩儿才敢长大,才敢超越父辈。妈妈也要帮助树立爸爸的形象,发现一个父亲的付出。作为妈妈,如果总贬低自己的丈夫,儿子作为男性也同样被贬低了。还有些家庭父亲角色缺位,使得孩子不得不变成“另一半”,承载妈妈的情绪,这样孩子就会过度透支自己。
妈妈调动爸爸积极性,高质量陪伴
“爸爸出现的时候,妈妈要懂得往后撤。”妈妈在家里也要充满智慧地调动爸爸,互相看到彼此的付出和成长!聪明的妈妈会想方设法让爸爸参与育儿,不限制爸爸陪伴孩子的方式,也不挑剔爸爸的粗枝大叶。在家庭教育里,爸爸妈妈的角色和家庭功能肯定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说,“孩子需要的是爸爸,而不是换了性别的妈妈”。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双方在养育上,理应是各自发挥优势,达到1+1>2,才是理想的效果。
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一个成天耷拉着脸、唉声叹气,不思进取,回到家只会打牌、玩游戏的爸爸。一个对生活积极热情的父亲,往往会教出一个乐观豁达的孩子。现在很多爸爸确实是工作忙,有比较多的压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高质量地陪伴,如果陪伴孩子能成为爸爸休闲放松的方式,这个爸爸就厉害了。培养感情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一个愿意每天专门花时间来陪孩子玩耍、讲故事、做游戏的爸爸,偶尔出差不在家,孩子会很想念。比如可以亲子共读《父与子》,父亲与孩子一定会一起成长的。有人说 “《父与子》告诉我们,父亲与儿子,就是大鼠与小鼠,就是大猫与小猫,绝不是猫与老鼠,绝不是君臣父子。”所以您可以首先调动丈夫积极性,创造父子沟通环境,平时多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提升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在训练他的自我认同。希望父母共同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