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厌学的家庭教育策略

作者: 林春

厌学指对学习存在消极态度和行为。儿童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学习过程中常常伴随痛苦、焦虑、烦恼等负面情绪体验,找借口远离和回避学习。厌学通常是逃学的重要原因,而逃学则是厌学的极端表现。厌学的具体表现存在多种形式,如:儿童变得不爱上学或逃学,不愿见老师;每到上学前,就喊“肚子疼”“头疼”;不愿写作业,看书就犯困;学习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对父母询问学习事情反感,常保持沉默或抗拒,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打不起精神,课下却十分活跃。

有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厌学率达到10%~15%,甚至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儿童也表现出厌学现象。

厌学的原因

1个人原因

有的儿童遗传素质一般,学习困难;有的儿童缺乏心理弹性,不能经受挫折;有的儿童内向,缺乏社交技能,不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有的儿童对自己学业期望过高,导致压力过大;有的儿童生活不规律,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学校环境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变化。

2家庭原因

许多家长期望值过高,不顾实际情况,用“神童”标准去要求儿童,强迫儿童学外语、背诗词、弹钢琴等等,一旦儿童达不到期望的标准,要么严厉斥责,要么失望放弃。这样很容易让儿童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抗拒。

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被放任自流,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上不去,容易丧失信心,产生厌学心理。

3学校原因

教师“厌教”,不认真组织教学;部分教师对儿童态度恶劣,让儿童反感;不讲究教学方式,“满堂灌”,不能激发儿童兴趣;课业负担重,挤占休息和娱乐时间,儿童压力大。

4社会原因

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让儿童觉得学习成绩好也不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社会上的一些失学儿童或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让儿童觉得轻松、刺激,对他们形成不良的诱导和示范。

家庭教育策略

● 建设学习型家庭

家庭要有一个人人读书、人人求知的学习氛围。父母业余时间打麻将、玩手机,凡事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却要求儿童刻苦学习,这样是缺乏说服力的。

● 让儿童自主学习

儿童经常在家长命令下学习、督促下学习,学习成为一种被他人安排的任务。研究发现,个体在被命令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抗拒心理,这对儿童学习兴趣培养非常不利。家长要定期与儿童讨论学习计划,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学习安排,让他们觉得学习计划是自己独立或参与制定的,而不是家长强加的,这样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增强许多。

● 协助儿童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太重、学习目标太难是许多儿童厌学的重要原因。非常难的任务,会让儿童产生挫败感,甚至望而却步。如果我们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让儿童爬小的阶梯,这样他们就容易取得进步。小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会推动儿童继续往前走。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大的目标。

● 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内部动机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在儿童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家长要陪伴儿童一起想办法,在家长的启发下,让儿童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儿童就能感受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家长平时不要在儿童面前有意无意地暗示学习是辛苦的事情,要让儿童理解并体会到学习能让他成长,是能让人快乐的事情。

● 肯定儿童的进步

儿童要以鼓励为主,当儿童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时候,要及时给予鼓励。必要时可以配合一定的物质奖励,比方奖励儿童旅游、喜欢的衣物玩具等。

● 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严重厌学,且家长缺乏有效手段解决问题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