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色彩窥见文化的力量

作者: 武瑞娟 焦璇

日常生活中,总是可以见到快餐店的装修使用黄色或橙色,交通信号灯用红色表示禁止,书店会装点很多绿色,高端奢侈品牌会巧妙利用黑色或蓝色元素,医美机构等女性相关产业常常可以看见紫色的宣传品或店内装潢。

正如大家所知,不同颜色由于其不同的心理暗示功能而被应用于不同场景。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色彩的力量,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向—— 故宫对于色彩的使用强调传统色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一组针对“中国传统色彩及隐喻”设计的质性研究为我们揭开了答案的一角。

独特的颜色分类

颜色的分类有许多标准,研究组选择了电子色与传统色这一分类标准。其中电子色为由电子系统中用于检测、表示和显示图像所用的光学三原色合成的颜色,传统色则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建筑、器物、服饰、绘画等物质载体中所出现的颜色,是沉淀着中国文化的传统颜料色。本研究从这两种类别中各选择了五种色彩—— 红、绿、蓝、黄、紫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分别为电子色的基础色:电子红、电子绿、电子蓝、电子黄与电子紫,传统色则为选自《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中的五款颜色:胭脂虫(又名洋红,明代时自美洲传入,可做胭脂)、栀子(栀子果实的颜色)、翠缥(立夏后柳叶与青梨的颜色)、绀宇(古时殿宇和寺庙多用绀宇色)、紫蒲(紫色菖蒲花的颜色)。

电子色与传统色触发的感受对比

研究发现,电子色对人的主观情绪有更强的唤醒能力,给人带来更多人造、非自然的意识感受。而传统色则可以传递出更有力量的信号,让人更多联想到自然景观。

具体来说,红色带给人的感受是热情、温暖。其电子色(电子红)让人联想到动漫中的血液与太阳,象征革命与激烈的冲突。其传统色(胭脂虫)能够带来更多关于祖国、国旗、故宫的联想,象征政治、权威、秩序;同时由于较低的饱和度与明度,会让人感受到悲壮、压抑的消极情绪。

黄色带给人的感受是明媚、阳光、希望。其电子色(电子黄)让人感受到了欢快、集中注意力与人工制造。

其传统色(栀子)让人联想到鲜花、水果与春天新生的植物。两种色彩都让受访者联想到了水果,区别在于电子色投射的水果更青涩,传统色投射的水果更成熟。

绿色带给人的感受是清凉、舒适、自然。其电子色(电子绿)更多令人联想到电子设备的不真实、人工制造、疏离感,像是塑料植物,但被认为象征着生命力与活力。其传统色(翠缥)让受访者更多联想到植物与大自然。

蓝色带给人的感受是沉稳、冷静。其电子色(电子蓝)给人带来工业、现代与高贵的联想。其传统色(绀宇)给人带来庄重、深邃、严肃、力量的联想,象征着领袖。绀宇和电子蓝的比较中,前者让人想到湖泊,而后者让人想到湖泊之上的轮船。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颜色组不同,蓝色组中,电子色更被喜爱。

紫色是一个有趣的颜色,是心理感受中唯一带有性别的色彩,令人联想到女性。其电子色(电子紫)让人感受到了鲜艳与廉价。其传统色(紫蒲)象征魅力与典雅。相比而言,紫蒲象征着成熟女性,而电子紫则代表着小女孩。

差异感受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个体对颜色的感受千差万别,对此不同心理学流派有不同视角的解读。

1精神分析学派

传统色彩与电子色彩投射出的共性,反映了存在于受访者潜意识里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由社会心理学家哈布瓦赫首次提出,指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是一个跟个人记忆区分开的概念。祖国、国旗、故宫等常见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国人潜意识里的共同记忆,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2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学派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刺激与联结。回到开头所说的例子,交通信号灯用红色表示禁止,随处可见的红灯刺激与禁止通行建立了联结,再次看到红色标志,条件反射被激活,自然联想到注意与禁止。随着不同形状、场合对红色—禁止联结的呈现与应用,对红色刺激的反应逐渐泛化,从而带来警觉、注意、高唤醒的情绪反应。

3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发现大脑对颜色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早期的视觉加工过程,即颜色知觉阶段。在这个阶段直觉颜色的色调、饱和度和亮度,通常认为感知到颜色的刺激程度与高情绪唤醒发生在这个阶段。第二个是颜色认知阶段,参与的脑区主要有颞叶、顶叶与前额叶,感知到颜色的象征意义发生在该阶段。电子色较高的饱和度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皮电、心电上升等自主神经反应,从而产生高唤醒的主观感受,传统色饱和度较低,伴随着脑电波活动,诱发高级认知加工,产生沉稳、力量感知。

总而言之,色彩的应用不止于商业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以穿衣为例,如果想让身边人感受到你内心沉稳大气、有力量的一面,建议选择以传统色为主色调的服装;如果想让他人感受到你的活力与朝气,那么可尝试唤醒度更高的电子色;而如果女性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迷人、充满魅力,则可以尝试饱和度相对较低的紫蒲作为配饰或服饰。巧妙运用色彩,相信会给你带来别样的收获与惊喜。

参考文献

龙志颖.(2005). 颜色经验对颜色信息加工脑机制的调制作用及独立成分分析法的探讨(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蔡厚德.(2010). 生物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