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曹孟德
作者: 魏风华早年,河南南阳的名士宗世林,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与为人,不愿与其交往。后来,曹操做了司空,问他:“可以交未?”意思是,现在我们可以做朋友了吧?
宗世林答:“松柏之志犹存。”言外之意,还是不行。
幸好,这时有个人用一句话安慰了曹操,这个人就是许劭。
有一天,许劭睡醒后,顺嘴说了这样一句话:“曹孟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时间,天下人都以“奸雄”称之。
曹操终是激愤的。在无法排解愤懑的时候,他就写诗。在两汉时期,文人或者说士人除注释和解读儒家典籍外,不少人写的都是华丽空洞的大赋,但曹操的文风并非如此。
更多的时候,人们只愿意谈到曹操诗篇里的慷慨悲凉,而忽略了他伤感无助的一面。从这个角度说,曹孟德是孤独的,他用孤独沉郁的诗篇雕刻着铜雀台上的时光。
辽地平定。秋九月,曹操凯旋。
此时沿海之路已通,从没见过大海的曹操特意走河北昌黎一线,登上附近的碣石山,眺望大海,苍茫一片。
这是曹孟德第一次见到大海。
面对辽阔的大海,迎着潮湿的海风,人们总会因自己的人生境遇而遐思万千。曹孟德也不例外。在人生的秋天,他在极目远望时,写下那首淡然而又五味杂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对曹操来说,此时此刻——观海天之辽阔,感宇宙之无极,想人生之微茫,生命至此,谁能不动情?
相信海边的曹孟德,终有别样的人生感悟。
《观沧海》只是曹操当时写的一组诗的第一章,清朝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曹操的诗“时露霸气”。霸气是曹操的外相,但这外相在大海面前已化作从容的波涛。从某个角度说,四五十岁的人生是最为慌张的,古今没有不同。这种慌张并非源于青春时代的迷茫,而是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看清自我的不愿与不易。
但相信面对大海的曹操,终看清了自己,也由此获得了人生后半场的从容之道、优雅之姿,所以尽管有一年后的赤壁之败,可没人觉得他真的失败了。再后来,尽管条件已经很成熟,但曹操仍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把帝位留给儿子那么简单,其中必有他最真切与最踏实的生命感悟。或者说,暮年的曹孟德愈加通透,犹如登上人生的碣石山,视野已经不一样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忘了说的,还有超然之境。海边的曹孟德,对这一切是担得起的。
(观尽秋摘自中华书局《魏晋风华:轻松读懂〈世说新语〉》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