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能源控产
作者: 覃毅镇江一对光伏父子,处于艰难时刻。
5月底,大全能源副董事长徐翔主持业绩说明会,介绍经营状况。
这家总部位于石河子市的硅料龙头,去年亏损27亿元,2025年1—3月,又亏了5.6亿元。
其掌舵者为徐广福和徐翔父子。行情节节攀升时,父子俩手握多份硅料长单,豪掷百亿扩产。截至2024年底,其多晶硅产能高达30.5万吨,较两年前增长约两倍。
过去一年多,硅料价格大跌,大全损失惨重。到5月底,市值约416亿元。在胡润2025年全球富豪榜上,徐广福父子的身家缩水至100亿元。
“晶硅产业链,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徐翔告诉《21CBR》记者,将通过控产、升级技术和优化财务,抵御周期性冲击。
冬天,远未过去。
控产过冬
将徐广福父子拖入困境的,是多晶硅价格的暴跌。
到2025年3月底,大全能源的多晶硅售价,跌破32元/公斤,不到2023年上半年的三分之一,击穿36.8元/公斤的现金成本线。卖一公斤,亏4.8元。
价格雪崩,今年1至3月,徐家父子砍掉六成产量,收入同比下滑70%。
“公司计划在2025年保持相对较低的开工率,直至行业出现拐点。”管理层在2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
面对巨亏,父子俩一度陷入焦灼。
“只要价格在成本以上,就会应出尽出。”徐翔去年称。
他解释,大全过去的策略为“满产满销”,结合供需制定合理价格,确保达成产销量。
形势所迫,他不得已“控产”。例如,调整年度例行检修计划时间,宣布自2024年第三季度起,阶段性调整装置生产负荷,减少亏损。
一季度,公司继续减产,加大库存消化力度,多晶硅产量仅2.5万吨。
管理层给出2025年产量指引,为11万至14万吨。大全能源面临减产阵痛,收入规模将下滑。
徐家父子,眼下受困于过剩的产能,短期内行业形势难言好转。
“预计2025年全球硅料产能将达到350万吨,而需求约为177万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吕锦标透露。
“若产能继续增加或下游企业调整采购策略,多晶硅价格存在持续下降的风险。”大全财报指出。
业绩会上,管理层重申,硅料供需格局暂未明显改善,短时间内,硅料价格上涨动力有限。
投资人不信其短期内能走出泥潭。自2022年初至今,大全的股价从每股56元跌至20元以下,市值蒸发近780亿元。
大干快上
硅料行情高涨时,徐家父子重金扩产,赚得盆满钵满。
2022年,硅料奇货可居,大全能源的产线满负荷运行,全年营收309亿元,净利191亿元。
彼时,硅料的净利率达61.8%,高于茅台。
创始家族在大全能源的持股比例,约为23%,照此计算,其每天进账的利润约1200万元。
疯狂的暴利,在于抓住短缺的机会窗口。
“单万吨棒状硅产能投资在8亿~10亿元左右,产能建设周期大约需要12~18个月,投产后产能爬坡又需要约3~6个月。”
多晶硅作为制造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几乎没有成熟替代品,且多晶硅扩产难度大。
在市场供不应求时,硅料价扶摇直上,手上握有产能,等于握有印钞机。
这一年,徐家父子签下9份硅料长单,涉及隆基绿能、TCL中环、双良节能等头部客户,合计高达3800亿元,签单规模直追通威。
这些订单的履约周期,通常在五至六年,徐广翔父子吃了定心丸,加班加点,推进扩产。到2024年年中,公司产能冲到30.5万吨。
截至2025年3月底,大全“在建工程”仍有2.5亿元,扩产摊子铺得很开。
2023年,父子俩卖出多晶硅超20万吨,产销率达101%,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这时,价格拐点来了。2022年至2023年,其多晶硅销售价格,从266元/公斤下调至81元/公斤。很多人未曾想到,之后还会腰斩。
长单“锁量不锁价”,徐家父子无法拿订单来扛过逆周期。据披露,2022—2023年,大全收到的长单预付款,合计仅14.54亿元。
《21CBR》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订单情况,徐翔回应,下游客户黏性好,长单合同均在正常履行。
趋势改变,父子俩的损失扩大。
大量新启用的设施,不得不大幅计提减值,针对固定资产,大全能源去年计提减值准备12.45亿元。
步调谨慎
徐广福父子,历经多个光伏周期。
徐广福白手起家,是镇江初代企业家代表,逐渐退居幕后,交由儿子徐翔打理。
早在2006年左右,徐翔接棒,担任大全能源副董事长,同时担任开曼大全CEO。
“开曼大全”为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定位为资本运作和海外融资平台,其持有大全能源71.4%的股权,实际业务运营、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等核心经营活动,均由大全能源承担。
这对父子合计持有开曼大全29.56%的股权,为实际控制人。
一损俱损,开曼大全同样亏损严重。2024年其营收约为10亿美元,净亏3.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
好在,徐家父子财务风格较为保守,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徐翔强调,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大全持有资金储备合计约129亿元,资产负债率低至8.3%。
徐氏父子决定,审慎制定排产计划,以“保持充足的现金流,实施稳健的资产负债管理”。
其相对被动的地方在于,大全专注做多晶硅,收入比重超九成,在光伏一体化方向上议价能力较弱。
父子有过筹划,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硅纵向延伸,往半导体硅料、有机硅进行横向延伸,打造护城河。
数年前,大全与内蒙古包头市政府签约,拟投资332.5亿元,建设多个项目。
截至2024年底,一期项目已投产;二期项目中半导体多晶硅项目,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推进。
“暂无向下游硅片等环节扩张的计划。”公司高管表态,后续的资本开支,主要围绕包头二期10万吨多晶硅和1000吨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尾项工程。
徐翔补充,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海外扩产计划。
光伏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之下,要熬过这一轮严寒,徐家父子还需要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