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并非一开始就拒绝国际贸易

作者: 刘小敏

晚清鸦片战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清朝并非一开始就拒绝国际贸易。岳麓书社最近出版的《政商现形记:清朝的权力、贸易与商帮》一书中,作者袁灿兴就很清晰地描绘出了清朝逐渐从看重贸易到不得不闭关的过程。

“在入关之前,后金(清)即意识到了商业贸易的重要性,皇太极登基之初,即宣告:通商为市,国家经费所出,应任其交易。”其对贸易的重视,可见一斑。颇有些讽刺的是,与两百多年后其子孙所面对的帝国主义相似,“皇太极多次领兵入侵,目标之一也是威胁明廷开展贸易”。

从为了贸易而战,到闭关拒绝国际贸易,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政商现形记》中,袁灿兴“主要围绕清代三大商帮,即从事对外贸易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从事两淮盐业贸易的徽商、从事口外贸易的晋商展开,通过讲述三大商帮的兴衰,揭示权力对商业的影响”。三个案例中,晋商的发展轨迹,最能代表清朝在贸易问题上的转变。

明末时期,晋商不顾明廷禁令,与后金进行贸易,使其获得了大量战略与生活物资。至康熙朝,在对准噶尔的战争中,晋商参与粮草筹运,更是功莫大焉。朝廷因此将晋商列入内务府皇商,以示恩典。朝廷将晋商列入内务府皇商,其实就是为了化解其不搞不行,放开搞又存在潜在威胁的两难。不考虑晋商因此面临的其他困境,应该说,清廷的办法挺好,两难自解,晋商从此成为皇权的手段,在充实中央财政的同时,还能起到羁縻边疆甚至邻邦的效果。

清朝并非一开始就拒绝国际贸易0
《政商现形记:清朝的权力、贸易与商帮》
袁灿兴著
岳麓书社2025年5月

这个时期的清朝是存在国际贸易的,晋商与邻邦俄国的贸易非常频繁。再加上朝贡体系的存在,清廷与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同样存在大量的贸易往来。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驾船东来,情况就变了。清廷在享受茶叶等产品出口的红利时,开始感觉到隐隐的威胁,于是“闭关锁国”。日光底下无新事,彼时的清朝,甚至尝试过使用卡脖子的手段。由于在对外贸易中,大黄一度成为出口贸易的大宗,清廷因此判定大黄是西方国家的基本需求,一度试图通过禁止大黄贸易来使这些国家就范。

清廷的这些手段理所当然地失败了。是清廷把晋商以及随后出现的十三行作为羁縻外国,调控对外贸易的手段错了么?错的是他们不了解“时势”变了。1616年和1840年,已经不是同一个世界。1840年早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年代,而清廷对此,全无认识。面对贸易逆差,英国直接就开启了战争。清朝早期那种两难自解的办法,到这个时候,就只能是无解,或者说只有被动的一解。

书讯

《流动的盛宴》

此书讲述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非凡之旅,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治、经济、环境甚至艺术的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食物从产地到餐桌,平均要经过上千公里的旅行。这种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我们的食物就在跨越国家和大陆了。古罗马人用双耳罐把橄榄油从西班牙运输到意大利。今天,冷链运输可以让挪威三文鱼在冷藏状态下到达中国,加工之后再运到美国。书中讲述的十二个故事,呈现了饮食全球化的宏大图景及其背后的技术创新。

上一篇: 雅俗刍议
下一篇: 并非所有大佬都是教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