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苏超”爆火

冷静看待“苏超”爆火0

江苏省体育局打造的“苏超”足球联赛自5月10日开赛以来,省内13支业余球队参赛,现场人声鼎沸。在网络上,关于“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争霸”等“苏超梗”迅速传播。苏超火爆既有球迷的质朴诉求,也有互联网文化的推波助澜,还要警惕泼天流量背后的陷阱。

警惕流量陷阱

李梓菲

《体育世界》主编

“苏超”被捧上神坛,那些被流量掩盖的隐患正悄悄冒头。这就不由得让人担心:草根逆袭的会不会走上“先造神,再崩塌”的老路子?

苏超创办伊始确实很纯粹,就是打造省内的业余足球联赛。场上的球员都是群众身边的快递员、老师、学生,他们踢球就为了争口气,为了城市的荣誉。这份真一下子抓住了人心。可资本的鼻子比谁都灵,流量来了资本就会趋之若鹜。有平台为了抢夺独家转播权,直接开出了天价。原本十块钱一张的门票,愣是被黄牛炒到了九百,让那些想看球的本地球迷一票难求。

线下这帮人忙着捞金,线上也没闲着。国家队世界杯预选赛成绩不理想,各种话题此起彼伏:“苏超南通队要挑战国足!”、“苏超随便一个队都能踢赢国家队!”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在网上随处可见。

苏超的火爆源自流量,但也要警惕其毁于流量。杜撰“业余吊打职业”的故事,能引来海量的转发和讨论。各平台的推送算法成了谣言的助推器。再加上如今AI技术滥用,有些人甚至能伪造出“专家评论”,甚至是“比赛现场”,这让网络上的苏超有些乌烟瘴气。

贵州的“村超”已经用实践证明了,民间赛事想长久光靠一时热度远远不够。不想昙花一现,就得弄明白球迷的核心诉求是什么,然后死死守住它。

苏超之所以吸引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带着浓厚的“草根气质”。如果将来过度商业化,引进了太多职业球员,或者掺杂了太多商业手段,反而会让它失去原有的魅力。要是踢个球还得像网红一样考虑节目效果,球员们对比赛的热情也会随之消减。

始于足球成于文化

曹东旭

清风体育总裁

当“盐水鸭对阵水蜜桃”、“楚汉之争”成为线上线下的热议话题,“苏超”早已超越足球竞技的范畴,成为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有人笑称“苏超”的流量密码是“天时、地利、人不和”,其实“人不和”的表象背后,涌动着“人和”的文化基因——不同地域文化在玩笑中互认、对抗中交融,以梗为媒、以诗为桥,再次织就一张属于江苏的文化共同体之网。

网友、球迷将参赛城市的历史文脉、饮食特色、物产资源乃至发展差异,提炼成极具辨识度的趣味标签,植入赛事语境。比如,淮安与扬州的“淮扬菜正统之争”,将舌尖上的文化较量搬到绿茵场上;苏州与无锡的“太湖保卫战”,关联两城共同守护的太湖生态环境;宿迁与徐州的“楚汉争霸”,让项羽、刘邦间的宿命博弈在当代球场上风云再起;盐城与泰州的“高铁长短板”,亦暗合现实发展格局下的区域竞争。地域文化成为球迷你来我往的“攻防招式”,在嬉笑怒骂间构建起强烈的地域认同。

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人和”是破解融合难题的核心密码。“苏超”带来的最大启示,就在于其开辟了一条奇妙路径。它如同一座文化熔炉,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淬炼成更加坚韧的共同体——球迷们在“斗”中加深了解,在“和”中寻求共鸣,最终发现:无论是园林的曲径通幽,还是楚汉的慷慨悲歌,都是江苏文化不可或缺的拼图。

接地气才有生命力

王荣杰

资深媒体人

苏超的核心吸引力,还是建立在真实的地域认同和情感上。看起来是球迷“自黑”,其实是爱家乡爱得松弛;看起来是“互怼”,其实是一种“另类团结”;看起来对主队的成绩毫不在意,甚至还“嫌”输得不够,其实既体现了球迷松弛的心态,更因为看到和自己一样朝九晚五的普通人下班后披挂上场的深切共情。有这些真诚的情感依托,苏超才具有了生命力。

拿足球技术说事大可不必。苏超原本就是业余联赛,大部分球员都是兼职。无论技术基础还是训练条件,当然不能和职业球员相提并论,但要论对比赛的投入和给予观众的快乐,尤其是体现出的对足球的热爱,他们不但不输职业球员,甚至还可能远远超出预期。

苏超的发端也许只是为了探索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主办方一度担心会不会没人来看球,却收获了出人意料的结果。成就它的不只是江苏独特的经济格局和地域文化传统,更在于切中了球迷朴素的情感需求。

欧洲各国的低级别联赛,很多小球队都有一大群不离不弃的球迷,有他们自己津津乐道的足球典故。地域情感赋予竞技运动最长久的市场和文化生命力,也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和传奇。正是这样的基层球迷和球队,构成了欧洲足球发展的根基。

上一篇: 视角
下一篇: 梦断20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