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跃过天际
作者: 董杭峰 王健舒回望新世纪亚洲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李玲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她4次刷新亚洲纪录,获得过洲际杯冠军、亚运会三连冠及两届全运会冠军。
李玲是亚洲女子撑竿跳高的名片。过往17年的历届奥运会与世锦赛,她11次参加了比赛,最好名次是2022年在尤金的世锦赛第6名。去年因腘绳肌腱伤势缺席巴黎奥运会后,这位35岁的老将开始了漫长的恢复历程。虽然职业生涯末期的伤病让李玲错失了一些比赛机会,但她没有消沉,依然享受每一次在赛场上飞跃横杆的感觉,还想继续跳下去。
专项奇才
李玲出生在一个运动世家,从小就展现出不凡的体育天赋,12岁那年被推荐进入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接受专业的田径训练。由于年龄尚小,李玲没有过早展开专项训练,而是对田赛和径赛都有所涉猎。
李玲和撑竿跳高的结缘,始于观看师兄师姐们的训练。她感觉这个项目的观赏性强,尤其是过杆后停滞在空中的瞬间,令人印象深刻。之后的专项选择,李玲毫不犹豫地和教练说,自己想练撑竿跳高。
撑竿跳高是跳远与体操结合的项目。除了助跑——插穴——起跳,后续的团身倒体、转体过杆都需要极强的灵活度和重心控制能力。在选材上,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个子都不太高,世界纪录保持者伊辛巴耶娃的身高为1米74。
受到父母的基因遗传,李玲从小便“高人一头”,成年后的身高1米86,比许多男子选手还要高。因此,当教练得知李玲选择撑竿跳高时,第一时间说她练这个项目会很难,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李玲坚持自己的选择。正是这股不轻言放弃的劲头,日后为中国田径带来了无数荣誉。

确立专项后,李玲师从周铁民,开始了长达24年的合作。时至今日,周铁民依然是李玲的教练。最初和教练预想的一样,瘦长型的身材让李玲在很多技术动作的学习上遇到困难。头几年,她一直按照教练的要求,练习基础的持竿、举竿、插穴、起跳动作,直到第三年,才逐渐能够完成完整的撑竿跳高动作。
得益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自身的天赋和对项目的独特理解,李玲2004年入选国家队,2005年开始参赛,用不到3年时间成长为中国女子撑竿跳高的希望之星。2006年,她以4米15的成绩夺得全国少年锦标赛冠军,2007年赢得全国田径大奖赛苏州站冠军,成绩是4米30。2008年初,在北京和杭州举办的全国比赛中,李玲两次跳出4米45,达到奥运A标。19岁如愿获得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
关于北京奥运会,李玲的第一印象是圆梦。她说:“2001申奥成功那年,我开始练习撑竿跳高,渴望着7年后能够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这一天真正到来时,内心是紧张和兴奋的,是一次学习和感受的过程。”
李玲记得,女子撑竿跳高预赛当天,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也在进行。那天的“鸟巢”,观众的目光都投向刘翔,李玲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世界大赛的氛围。尽管最终止步预赛,但这段经历无疑是宝贵的成长财富。北京奥运会女子撑竿跳高决赛,伊辛巴耶娃以5米05刷新世界纪录夺冠。她的助跑速度、爆发力和技术完成度给李玲带来震撼,她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突破心魔
10多年的道路上,李玲曾两次面对来自心理层面的挑战,一次是在职业生涯初期,还有一次发生在东京奥运会期间。这两次经历造就了如今的李玲,让她对撑竿跳高的理解与情感达到新的境界。
北京奥运会后,李玲接连参加了柏林世锦赛、广州亚运会、大邱世锦赛,并在广州亚运会获得亚军。由于此前磨练基本功的时间过长,李玲的参赛经历不像其他运动员那样循序渐进,从小型的区运会、省运会一步步迈向全国乃至世界性赛事。她刚出道参加的就是全国比赛,不到21岁就经历了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等大赛。
李玲解释道:“最初的大赛经历,其实没有给我很多正向反馈,导致信心不足。伊辛巴耶娃的身体可能比很多男子运动员还要强壮,而我是瘦高型选手,在力量上明显不足。那时我就想,如果能在国际赛场上更进一步,是不是都要练成她那样的体型?于是陷入到自我怀疑之中。”
周铁民察觉到李玲的精神状态不佳,与她多次沟通。在了解缘由后,他开导李玲:“不要盲目和别人比较,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路线积累,控制自己所能控制的事。”此后,李玲摈弃了消极的想法,意识到既然有些先天条件无法改变,那么就从可控的技术细节着手,一点一点地取得进步。经历过前期的挫折和经验积累,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李玲从2013年进入职业生涯的黄金期。

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李玲以4米45的成绩获得第11名,首次跻身世锦赛决赛。同年9月在沈阳的全运会,她跳出4米65,打破亚洲纪录,首次夺得全运会冠军。一年后的仁川亚运会,李玲夺冠,追平赛会纪录,弥补了4年前在广州的遗憾。2015年北京世锦赛,李玲时隔7年重回“鸟巢”,再度闯进决赛,获得第9名,提高了自己的世锦赛最好名次。在里约奥运周期,李玲的表现无可挑剔,唯一的遗憾是在里约奥运会上发挥不佳,没能进入决赛。
东京奥运周期,即将而立之年的李玲延续了良好的状态。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李玲大幅刷新赛会纪录,以4米60的成绩夺冠。2019年初,她问鼎多哈亚锦赛,同年5月的钻石联赛上海站,以4米72的成绩夺得亚军,再次打破亚洲纪录。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但李玲没有懈怠。她回忆道:“在东京比赛不需要倒时差,我也想拿到好的名次,在备战阶段不仅超额完成训练任务,还克服了伤病影响。当时我练得特别狠,肌酸激酶数值达到800多,是正常人的8倍,就是希望能在奥运会上取得突破。”

高强度备战提高了李玲的信心和竞技水平,她在比赛前的伤病反应和训练情况都很不错,甚至想要冲击4米80的试跳高度。可比赛当天,天不遂人愿,东京下起了大雨,原定晚上19点进行的女子撑竿跳高预赛推迟到晚上10点。在新国立竞技场等待许久的李玲很难再度激活自己的状态,赛前调动起来的兴奋感和肌肉的活性都在下降。伤病的疼痛袭来,体力的消耗使李玲无法支撑长时间比赛。就这样,一场大雨浇灭了她的奥运梦想。东京奥运会成为她最难忘的一届大赛,不是因为成功,而是由于遗憾。
赛后,强大的无力感包围着李玲,经过和教练的沟通以及自我的情绪调节,她再次从挫折中走出,直面自己的内心。一个月后的西安全运会,她用4米70的冠军成绩证明了自己。这是她第二好成绩,仅次于2019年创造的4米72亚洲纪录。
一年之后的尤金世锦赛,李玲再次受到伤病困扰。将近一年没有参赛。赛前,她不被人看好,教练也劝她量力而行。但经过东京的不甘和遗憾之后,李玲不再恐惧失败,而是看淡输赢,只享受撑竿跳高的乐趣。她在决赛中跳出4米60,出人意料地获得世锦赛第6名,创造了参加世锦赛的最好名次。在海沃德田径场的一跃,让一年前东京的大雨成为过眼云烟。
对比世界
李玲参加过5届奥运会和7届世锦赛,曾多次面对欧美顶尖选手,深知中国乃至亚洲运动员与她们的差距。李玲认为,差距主要在力量上,涉及基础体能的差异。但撑竿跳高不单比拼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还是一个技术主导的项目。俄罗斯等撑竿跳高强国有成熟统一的技术标准。国内目前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未来需要继续探索,也说明中国在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教练的指导也很重要。以亚洲男子纪录保持者、菲律宾选手奥贝纳为例,16岁时就跟随曾经执教过布勃卡和伊辛巴耶娃的著名教练维塔利·彼得罗夫训练,经过增强力量以及技术细节上的打磨,逐渐成长为世界级运动员。尤金和布达佩斯世锦赛,他分别获得季军和亚军,创造亚洲历史。2019年冬训,李玲也曾跟着彼得罗夫练过一段时间。在那之后,两人保持远程交流,彼得罗夫对李玲发来的训练、比赛视频给予指导,无私地帮助她提高水平。
中国女子撑竿跳高涌现出一些新鲜血液,U18世界冠军牛春格最好成绩4米65。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落户中国,这些年轻小将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交流的机会也更多。李玲觉得,这对中国撑竿跳高和田径的发展都有帮助,让运动员避免了调整时差,能充分发挥自身水平;能够直观体会到世界一流选手的训练模式、比赛节奏等,将对方的训练方法和比赛数据留下来,给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科学指导。
李玲今年7月就将年满36岁,依然不愿离开陪伴她24年的赛场和撑竿,没有给自己设定退役时间。她正在积极进行术后康复,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心态备战大湾区全运会。如今,她是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的教师,很珍惜与撑竿跳高相伴的日子。她说:“这项运动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