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跳台之下的多重人生
作者: 董杭峰 王健舒悉尼奥运会上,李娜获得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2005年退役后开启了人生的下半场。在李娜的人生中,“学无止境、勇于尝试”八个字贯穿始终。出色的执行力背后,是她对体育的热爱与坚守。
从北京到悉尼
李娜出生于一个体育世家,从小就比同龄人更早接触到体育,尤其是技巧类项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娜在电视上观看了体操、跳水等比赛转播,对中国跳水队的印象极其深刻。当时,伏明霞横空出世,问鼎女子10米跳台项目。看着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姐姐站在世界之巅,李娜对跳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参加奥运会。那年夏天,她向父母袒露心声:“我想练跳水!”
安徽没有跳水队,李娜只能前往北京接受专业的跳水训练。父母虽有不舍,但也尊重孩子的选择。1993年刚进入北京队时,李娜只能以走训生的身份参加训练。和队友相比,李娜的基本功至少落后三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堪称良师益友的启蒙教练陈琳。
陈琳是1986年世锦赛女子10米台冠军,此后因伤缺席1988年汉城奥运会,这是她心中的一大遗憾。退役后,陈琳希望能够带出奥运冠军级别的运动员,李娜是她执教的第一位弟子。严格执着的教练碰上有天资和梦想的小将,师徒二人一拍即合。
陈琳为李娜制定了远超常人的训练量。李娜回忆道:“别人一天的入水训练可能只有100次,教练要求我每天完成300次。”在高标准、严要求下,李娜突飞猛进,别人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从10米台跳下,她三个月不到就能完成。一年之后,李娜成为北京跳水队的选手,用短短一年时间弥补了三年的差距。
1996年,12岁的李娜正式出道,开始参加全国比赛。她在全运会上展示优异表现和潜力,1998年入选了国家队。那时已经是奥运会“三金王”的伏明霞也在队中,李娜和童年的偶像相遇。两年后的悉尼奥运会,她和伏明霞分别参加10米台和3米板比赛,双双夺冠,成就一段佳话。
李娜逐渐成长为女子10米台的世界级运动员。悉尼奥运周期的最后两年,她在参加的所有国内外比赛中都能站上领奖台。进入悉尼奥运村时,人们都认为李娜能够夺得单人和双人两枚金牌。这样的期待让她面临着极大的心理负担。李娜说:“奥运会前,我一直是以冲击金牌的心态做准备,但以往赛季的成功让我有了一些思想上的起伏,后来变成想要‘保住’金牌。”最终,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李娜负于美国老将劳拉·威尔金森。两人的差距仅为1.74分,李娜离冠军只有一步之差。
悉尼奥运会的经历教会李娜很多。一方面,不能有想赢怕输的包袱,没有什么是绝对的,要靠自己争取;另一方面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之后她重新振作起来,与桑雪合作获得了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从北京到悉尼的7年,李娜完成了儿时在电视机前的梦想。
退役转型之路
悉尼奥运会之后,李娜保持着很好的竞技状态,接连获得2001年广州全运会冠军、2002年世界跳水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以及釜山亚运会亚军。但2004年,李娜意外落选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大名单,次年宣布退役,开启了人生的下一阶段。
和大多数运动员走上执教或管理岗位不同,李娜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工商管理。时年21岁的李娜和周围同学的年龄差距不大。在学校里,奥运冠军没有优待,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上课、交作业和考试。
从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到在陌生环境重新开始,这是巨大的挑战。李娜表示,她的底气和信心来源于当运动员时长年累月磨练出的抗压能力,她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能力转到学习上。
参加2006年世界体育大会的经历让她记忆犹新。当时,她作为优秀运动员出席,需要在大会上完成一次5分钟的英文演讲。刚刚退役一年的李娜既要面对大学的课程压力,还要克服语言困难。她接过重任,通过与外教的“突击补习”,将演讲用到的单词记下来。一个星期之后,她前往日本参加大会,顺利完成演讲。
这段经历让李娜明白,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重要的是勇于迈出第一步。世界顶级运动员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自那时起,李娜开始尝试更多的新身份和新赛道。
2006年多哈亚运会,李娜接受央视邀请,担任跳水比赛解说嘉宾。她在这个“副业”上干了将近15年,参与解说从2008年到2021年的四届奥运会,数届亚运会、世界杯和世锦赛,以专业的技术讲解和对跳水运动的真挚情感打动许多观众。

2008年,她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硕士。伦敦奥运周期,李娜受到伦敦奥组委邀请,被公派前往英国利兹大学学习两年,帮助中国奥委会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备战基地。
伦敦奥运会后,李娜结束留学,进入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进修,考取了裁判员证,将自身影响力扩展至世界。2016年她当选亚洲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主席,2022年成为世界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委员。巴黎奥运会上,李娜担任男子3米板项目裁判长,再次实现转型。
无论当学生、解说员还是裁判长,李娜始终致力于跳水运动的发展。她不断学习提高,积累经验,进入国际体育组织任职,参与修改跳水规则,评估国际赛事中裁判的打分标准,在国际上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
回过头看,李娜的这条退役转型之路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但毫无疑问走得相当成功。
新起点新使命
在诸多角色之中,李娜有一个特殊身份——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国际校区常务副院长。自2014年入职北京体育大学以来,李娜在高校教学和行政岗位上耕耘多年,先后负责国家体育总局各级各类教练员培训、大学生游泳训练和竞赛等工作,曾率队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获得1金2银5铜的成绩。
李娜和海南的缘分始于2020年,当时已是北体游泳学院副院长的她前往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挂职办公室主任,帮助实施自由贸易港和新校区建设。
讲起这段经历,李娜深有感触。2020年初来乍到,黎安还是一片西瓜地。李娜和同事们身体力行,一起将这片荒芜之地打造成现代化的创新试验区。小到公众号宣传,大到起草重要文件、建章立制,李娜都亲力亲为。虽然这些工作与她过往几十年在赛场、课堂、解说台和裁判席的体验有较大差异,但目的一致,就是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全新的环境中,李娜再次做到极致,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2024年11月,结束挂职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年,李娜再度收拾行囊前往海南。这一次她要投身的是亲自建设的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国际校区。
回到故地,李娜对这里的一切有了不一样的情感。海南校区不仅是国内体育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前哨,更承担着许多单项国家队备战国际大赛的任务。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羽毛球和乒乓球队,以及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花样游泳队,都将备战放在海南。
在李娜的人生中,“学无止境、勇于尝试”八个字贯穿始终。出色的执行力背后,是她对体育的热爱与坚守。谈到洛杉矶奥运周期,她表示自己会在亚洲泳联、世界泳联和高校等岗位上持续助力中国体育。她还希望帮助全民健身和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这是奥运冠军和体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