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焦虑“越界”

作者: 符小斌

别让焦虑“越界”0

1

心理咨询室里,一名高中女孩带着满腹的委屈和无奈坐了下来,她开口便说:“符老师,我都不想回家,我妈太让人头疼了,一会儿说‘你不要紧张啊’,一会儿又问‘你数学错题看了吗?英语要不要背一背’,好烦呀!”

我耐心地倾听着女孩的诉说。面对考试,考生有压力,家长也会有压力。如果家长把他们的压力用焦虑、恐慌等情绪传递给孩子,确实令人不舒服。我轻声询问女孩:“你可以试着去理解妈妈的紧张和焦虑吗?如果能理解,并且还能和妈妈进行有效沟通,让自己释然,那就多跟妈妈沟通沟通;如果不能理解,或者理解了却沟通不畅,那就让妈妈明天来找我吧。”

第二天中午,一位衣着得体、气质儒雅的家长来到咨询室。她看到我主动打招呼,自我介绍是女孩的妈妈,感谢我约她来学校。我邀请她喝水,好让沟通的氛围变得放松、融洽。随后我切入主题:“昨天您女儿来咨询室了,她有些情绪困扰,表示说这和家长的情绪状态有关……”听到后半句,这位妈妈立刻用高亢的语气回复我:“符老师,我真的不紧张。我听过您的讲座,我知道紧张焦虑对孩子无益。”情绪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很多人并不能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我肯定她主动到学校找心理老师,主动学习亲子沟通相关知识的举动。等节奏慢下来后,我邀请她和我一起做一个小活动。

我拿出OH卡牌(一种心理学工具,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组合,帮助人们表达内心感受),邀请她帮我洗一洗牌,并从其中抽一张图卡。我告诉她仔细观察后,用“看到了……想到了……有……感受”组织一段话。她把抽出的卡牌拿在手上仔细地看,突然冒出了一句:“离期末考只剩10天了。”她没有按照我给的方式说出感受,而是直接表达了这个事实。我追问她:“有什么感觉?”她看着牌说:“好像没什么感觉。”我模仿她的语气重复了她的话“离期末考只剩10天了”,并请她重复两遍。这时,我看到她脸红了,眼睛看向我说:“符老师,我好像真的有些紧张。”

2

我引导她继续看见自己内心的感受,她说:“女儿回到家,书包一扔,晃晃悠悠的;有时看到她在卫生间里好久不出来,或者慢悠悠地吃东西,嘴里咬着笔,在阳台上假模假样地看书……一看到她做这些,我就很着急,又不敢直接说她。”

我追问:“这时候,你会做些什么?”“有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会催她‘背背书,看看错题’,有时候又担心催多了会制造紧张,就提醒她‘不要紧张’。”说到这里,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是对自己矛盾心理的无奈。

“听了您的讲座,我已经很注意了,我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了。哎,太难了。女儿一考试我就紧张,我该怎么办呢?”这位妈妈的焦虑情绪已经很严重了。我引导她去反思情绪来源。她提到,自己之所以会感到焦虑,主要是因为对女儿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让她感到压力倍增,尤其是看到女儿似乎并不那么紧张时,她内心的焦虑感更加强烈。

我引导这位妈妈看到女儿的努力向上,建议她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平复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是通过生活细节表露的。我询问她吃饭、睡眠、工作、生活等状态如何,她坦诚地告诉我,吃饭还好,就是每天醒得有点早;一心只有女儿的学习、考试,感觉自己对家里的其他成员疏于关心……叙述中,这位聪明的妈妈渐渐找到了答案:按照自己原来的节奏生活,也允许女儿按照她自己的节奏去备考。

期末考试那几天,我又遇到了女孩,她高高兴兴地和我打招呼。她说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催促自己学习,也不会时不时地提醒自己不要紧张。她也改变了学习态度,主动和妈妈沟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心情,让妈妈放心。

3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家长潜意识里的焦虑,会被孩子敏锐捕捉,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稳定,就是为孩子构建最佳的心理备考环境。

家长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和孩子进行坦诚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期待,让孩子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应对考试的挑战。

家长和孩子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波动,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信任;孩子也要理解家长的焦虑和关心,主动与家长沟通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只有这样,亲子关系才能在相互理解中愈发和谐稳固。

符小斌:江苏省南通中学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