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年
作者: 高恩道岁月悠悠,转眼间《莫愁》杂志已走过40个春秋。在这值得庆贺的时刻,那些与《莫愁》有关的故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
三十年前的一个教师节,我像往常一样,在南京市力学小学四(1)班给孩子们上美术课。下课铃响,一个扎着两条俏皮小辫、眼神灵动的小女生,迈着轻快的步子向我走来。她双手捧着一本崭新的杂志,神情庄重而又带着几分羞涩,说道:“高老师,这是我妈妈送给您的,祝您节日快乐。”我欣然接过,真诚地回应:“谢谢你,也代我向你妈妈问好。”后来我才得知,原来她的妈妈是一位美术编辑,与我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
回到家中,我静下心来细细翻阅这本杂志,很快便被它深深吸引。精美的封面,宛如一幅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眼前一亮;书中的插图,每一幅都独具匠心,与文字相得益彰;而丰富的内容、优美的文句,更是如潺潺溪流,浸润着我的心田。初次相遇,《莫愁》便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那时,我的儿子在南京市力学小学读三年级。因为擅长美术,每次班级出黑板报,画报头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有一天下班,我等了许久都没见儿子来找我,心中不免疑惑,便前往班级寻找。走进教室,看到他还在专注地画着报头,我误以为他贪玩,忍不住批评道:“都过了一堂课的时间了,怎么还没画好?”儿子委屈地红了眼眶,带着哭腔说道:“这个报头是圆形的,我画了七八遍都画不圆。”我一向见不得男孩子哭,便又训斥道:“画不好就不能想想办法?哭有什么用,拿个脸盆来接眼泪!”没想到,这句话竟让儿子突然有了灵感。他迅速找来打扫卫生的脸盆,往黑板上一扣,然后用粉笔沿着盆边轻轻一画,一个圆润的报头便轻松完成了。这有趣的一幕给了我创作灵感,我将它写成小品文《拿个脸盆接眼泪》,并有幸在《莫愁》上发表。
后来,儿子步入大学,选择了美术专业。看着他在装饰画方面颇有造诣,我便带着他的作品去请教杂志美编,希望能得到专业的指导。美编对儿子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还热情地邀请儿子为杂志绘制题图和尾饰。此后,儿子的作品多次登上《莫愁》的版面,每一幅都闪耀着他的艺术光芒,也见证着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足迹。
我家附近有个报亭,各类报刊琳琅满目,《扬子晚报》《现代快报》《读者》《家庭》等都能在这里找到。我觉得《莫愁》杂志如此优秀,也应该被更多人知晓,便向报亭摊主热情推荐。摊主翻看后,也被《莫愁》吸引,欣然同意代销。但他面露难色,坦言没有时间去批货。我当即表示:“没关系,我来当这个‘二传手’,义务帮忙,分文不取。”因为《莫愁》杂志的编辑就住在我单位隔壁,联系十分方便。我不过是举手之劳,却能让杂志有更多展示的机会,也能为报亭增添一份收益,何乐而不为呢?事实证明,我的推荐很成功,《莫愁》在报亭的销量不错,每月都能卖出一二十本。
在与《莫愁》相伴的日子里,我还曾发表过两篇近四千字的文章。一篇是《诗爷爷和他的诗娃娃们》,另一篇是《下岗后,他把女儿培养成“小舞星”》。
诗爷爷就是中国儿童诗泰斗、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人圣野。他对诗歌的热爱,对孩子的关爱,让人动容。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为孩子们创作了无数优秀的诗歌,还多次走进学校、街道,耐心地教孩子们写诗。即使到了八十多岁高龄,依然拄着拐杖坚持,这份执着与大爱,让无数读者为之敬佩和感动。
“小舞星”名叫陈雅珺,是下岗工人陈卫国的女儿。陈卫国下岗后,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打倒,他一边努力打工维持生计,一边利用工余时间,全心全意培养女儿跳舞。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陈雅珺进步飞速,舞技愈发精湛,在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还登上了央视的舞台。我的文章发表后,极大地鼓舞了小雅珺,她更加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长大后,如愿成为一名优雅的空姐。
《莫愁》于我而言,不是一本简单的杂志,它是我的挚友,见证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承载着无数温暖而珍贵的回忆。
高恩道: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