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雕痕 木韵流芳

作者: 脂翁

岁月雕痕,千年回响

苏州红木雕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传统工艺的宝库之中。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宋代詹成以竹木雕刻技艺闻名,至明清时期因官宦文人需求而兴盛发展。当时的苏州作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汇聚了众多能工巧匠。红木雕刻技艺在这样的土壤中萌芽、生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明清两代,苏州的红木雕刻主要用于家具制作,尤其是官宦人家和富商巨贾的宅邸中,精美的红木家具成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工匠们以红木为材,凭借精湛的技艺,将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一些屏风上,工匠们会雕刻《二十四孝图》,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在家具的装饰部分,常常出现“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等图案,寓意着吉祥与美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红木雕刻的技艺不断传承与创新。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智慧与创意。他们对木材的选择更加严格,只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红木,如紫檀、黄花梨等。在雕刻技法上也更加多样化,包括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生动。2013年,苏州红木雕刻技艺被列入第六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升格为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匠心刀韵,艺术精魂

苏州红木雕刻的魅力,在于其精湛绝伦的工艺技法。从选材、设计到雕刻、打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与智慧。

首先,选材是红木雕刻的基础。工匠会在众多的木材中精心挑选,寻找那些纹理清晰、质地均匀的红木。这些木材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干,才能用于雕刻。在设计阶段,工匠会根据木材的形状、纹理等特点,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绘制出精美的设计图稿。这些图稿不仅是雕刻的蓝图,更是工匠们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雕刻是整个工艺的核心环节。工匠按照设计图稿雕刻,无论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是花鸟的羽毛细节,都需要一丝不苟地刻画。圆雕技法使作品呈现出立体感,仿佛人物或动物即将跃出木材。浮雕则通过层次的变化,展现出画面的深浅与远近。透雕更是考验工匠的技艺,要在木材上雕刻出精美的镂空图案,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雕刻完成后,工匠会使用不同粗细的砂纸,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直到木材表面光滑如镜。最后,还会对作品进行上漆或烫蜡处理,以保护木材并增强其光泽。经过这些工序,一件精美的苏州红木雕刻作品便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家具,更是一件充满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木华新韵,传承与新生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红木雕刻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人才短缺、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的工匠正在积极探索传承与创新的道路。

苏州红木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钟锦德1963年出生于苏州光福,这里是“香山帮”匠人的发源地,也是“红木雕刻之乡”。他的父辈都是木匠和雕刻匠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雕刻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0年,高中毕业的钟锦德决定继承祖辈的手艺,拜苏州市香山民间雕刻家李兴根为师,正式开启了红木雕刻的学艺之路。很快,钟锦德在众多师兄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有悟性、基本功最扎实的青年艺人。

出师后的钟锦德进入红木雕刻厂,从事红木雕刻及创作设计。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红木雕刻技艺,还不断探索创新,总结了一套“苏作”红木雕刻的技艺制作步骤。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承古创新,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奖。

2013年,钟锦德在一次文物观摩中,被苏州博物馆的“真珠舍利宝幢”深深吸引。这件北宋时期的国宝级文物代表了苏工、苏作的巅峰技艺,钟锦德萌生了用红木雕刻复刻这件宝幢的想法。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但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创作。他将原宝幢的金属塔顶改为木顶,以镂空木雕制成锁链,连接塔尖,塔尖下悬木质铃铛,借木雕技艺之所长,还原了宝幢的器形与神韵。最终,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钟锦德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钟锦德不仅自身技艺精湛,还非常重视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他创办的光福红木雕刻厂,共有十六名学徒,儿子钟斌也是学徒之一。2025年,钟锦德与学徒须红伟入选苏州市文联的“名师带徒”计划。通过这种官方支持的师徒传承模式,钟锦德能够更系统地传授技艺,同时借助平台资源,为学徒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