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兰魂

作者: 田田

张挹兰(1892—1927年):革命烈士、妇女运动先驱。

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和另外十几位革命志士英勇就义。张挹兰就是其中之一。在敌人为受刑者拍摄的照片上,年轻的她坚定而从容。

张挹兰原名张兰秀,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西乡。在家人期许中,“兰秀”之名有“拦住不许再生女孩”的意思。张挹兰的祖父是前清秀才,开办了一家私塾,但聪颖好学的张挹兰不被允许入学堂读书,只能在男生放学后请求祖父教导自己识字。祖母发现后仍旧阻挠,张挹兰无奈只能偷偷自学。

几年后,张挹兰被迫遵循家庭包办婚姻嫁给一位农民。丈夫忠厚本分,儿子出生后不久因瘟疫夭折,张挹兰痛心不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浪潮兴起,张挹兰逐渐走出个人悲痛,萌生教育救国的愿望。幸运的是,夫家长辈支持她求学,打破了以往族中只供男生求学的旧例。

张挹兰于1919年秋抵达北京,数月后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预科,并与缪伯英、刘清扬等进步女性结为好友。张挹兰曾用白话文给夫家写信,当时一名族长认为她“不学无术”,遂停止提供求学资金。为继续学业,张挹兰赴南洋应聘华侨教师攒积学费。1922年夏,她重返北京,在北京大学预科、教育学系学习,同时更名“挹兰”,表达以女子之力“挹取兰芷芬芳”的理想。

北大课堂上,李大钊的引领点亮了张挹兰投身反帝、反封建、反军阀革命斗争的信念。她加入“中山主义实践社”,一年后当选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特别市党部创办了妇女刊物《妇女之友》和职业女校“缦云女校”,张挹兰担任《妇女之友》主编与缦云女校校长。1927年1月,张挹兰还成为特别市党部妇女部长,肩负起领导全北京妇女运动的重任。

以笔为锋,张挹兰先后撰写《新妇女的使命》《妇女运动述明》等文章,引发广大女性的共鸣。与此同时,她发挥善于沟通的女性优势,与群众密切交流,号召广大妇女“破除道德桎梏,重写女性命运”。李大钊称赞她“笔锋之锐,更胜男儿”。而在推进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张挹兰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革命的本质,也愈加鲜明地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她多次提出入党申请,党组织也将其列入重点培养对象。

“三·一八”惨案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抓捕革命志士。得知张挹兰的名字出现在特务抓捕名单中,组织立刻设法通知她。有朋友建议张挹兰离京地躲避,她婉言谢绝,一边做好应急准备,一边继续革命战斗。

1927年4月6日凌晨,李大钊、张挹兰等人被捕。面对反动军阀,张挹兰面无惧色,把自己收拾整洁后才登上囚车。面对狱中各种折磨,张挹兰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军阀对革命志士实施绞刑。看到同胞被推上绞刑架,张挹兰悲愤交加地低下头。反动军阀认为她害怕,威逼利诱道:“你一介女流之辈,何必搞革命?若肯认罪悔过,还有改判机会。”张挹兰闻言猛然抬头,目光灼灼逼人。行刑之前,她把双手插在衣袍口袋里,步伐云淡风轻,“共产主义不灭”的喊声撼动天地。

张挹兰牺牲时年仅35岁,她的英雄举动在全国乃至国际妇女界影响巨大。《世界日报》记载:“张氏登绞台时,步履稳定,拒戴头罩。”张挹兰身后有更多妇女同胞站起来,如她那般,“要为女子争得一个真正的人的地位”。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上一篇:
下一篇: 与她同行40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