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丝线,绣江南晨昏
作者: 许宵雪同行者:郁晓莹,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绣第四代传人
初夏的苏州是明媚的,阳光透过叶隙筛下点点光斑,落在窗前人儿的肩头。恍惚间,时光慢成了绣绷上穿梭的细细丝线,将江南水乡的温情缝进这夏日的晨昏里。
今年是郁晓莹从事苏绣事业的第三十年,她的创作脚步从未停歇。近期,郁晓莹挑战的是一幅长2米、宽1.05米的国画题材长城绣品。“摄影作品的绣制需要精准地复刻真实影像的细腻质感,靠针法和线条的组合呈现光影与细节;国画作品则更注重块面衔接与色彩过渡,需要反复琢磨如何用丝线勾勒出国画特有的笔墨韵味。”在郁晓莹的朋友圈里,《长城》的每日进展清晰可见——从勾勒山峰轮廓到晕染层峦色彩,从城墙肌理到烽火台砖瓦,万里长城在丝线交织中渐次苏醒。
2020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郁晓莹和团队四位工艺师共同创作了大型苏绣作品《水乡朝晖》。画面中,近处渔船静泊,水禽安然栖息;远处太湖烟波浩渺,白帆悠悠浮动;更远处山峦起伏,在朝晖映照下仿佛披上了绚烂霞衣,满溢的暖意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创作前,郁晓莹常会对着画稿展开想象:青砖黛瓦间,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船上渔民是正扬帆启程,还是已满载而归?带着这些思考,她开始构思如何以苏绣针法表现房舍、船队与湖水。最终呈现的作品以乱针绣为主,巧妙铺陈渲染,将江南水乡的韵味、蓬勃朝气与繁荣烟火展现得淋漓尽致。细细观赏,仿佛能穿越画面,感受画中人物鲜活的日常。《水乡朝晖》接连斩获了“苏州非遗?江南织绣”大赛传承类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在郁晓莹看来,这是对团队苏绣技艺与创新精神的有力肯定。
梵高的《鸢尾花》是郁晓莹很喜爱的油画作品,其浓烈绚烂的色彩极具张力。在绣制这幅作品时,她针对画面中大面积色块、刮刀笔触形成的肌理感以及油画颜料的立体凸起效果,巧妙运用不同针法进行转化,这种逻辑与创作中国画时所追求的水墨晕染截然不同,却同样遵循着“因材施针”的核心法则。
除了埋头创作,郁晓莹还积极走进校园,向年轻一代宣讲苏绣。每次去学校,她都会带上体验材料,希望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苏绣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趣味且易于入门的指尖技艺。她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兴趣的种子,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人加入苏绣传承的队伍。
每天来到研究所,郁晓莹习惯坐在一扇大窗前刺绣。有时遇上烟雨蒙蒙的日子,清晨推开窗,氤氲的水气扑面而来,郁晓莹总会梦回童年的水乡,推开奶奶家的门,看她在每个光线充足的午后摆开绣架。郁晓莹坐在她身边,认真地看银针穿梭,丝线游走……光阴倏忽而过,如今郁晓莹也成了那个窗前低头刺绣的人。从最初单纯的喜爱,到如今将苏绣视为需要传承的使命,三十年来,郁晓莹用银针和丝线编织着梦想,守护着这一古老而珍贵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织就一片不谢的江南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