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燕:宣纸之乡的“归来燕”
作者: 赵卫燕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位年轻的“新农人”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乡村。她坚守“振兴乡村”的初心使命,以“真心换真心”的理念努力奋斗,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她就是扎根乡村大地、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赵卫燕。
“归心日夜忆桑梓”是故土难离的家乡情怀
我的家乡坐落于“宣纸之乡”泾县黄村镇平垣村,这里山高水秀,常有云雾缭绕,仿若仙境,被誉为“皖南桃花源”。
这片养育了我四十余年的热土,一直是我心中的牵挂。
和许多农村青年人一样,刚满20岁的我就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征程。从房产销售到房产主管,再到公司经理,每一次进步都让我感受到外面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的家乡何时也能发展壮大?”这样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2011年,28岁的我放弃上海的工作,决定回乡。“回乡能干什么?”成了我返乡的“第一课”。
要想改变家乡面貌,壮大发展家乡,村集体组织是关键。回来第一件事我就积极申请加入平垣村“两委”班子,经过组织考察,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村干部。
2018年,在村换届选举中,我当选为平垣村党总支书记。多年来,岗位一直在变,但始终不变的却是“月是故乡明”的家乡情怀。
“撸起袖子加油干”是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
要想村里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群众基础是关键。我始终秉承着“真心换真心”的理念,努力营造文明乡风,赢得群众信任。
通过帮扶单位和在外成功人士的支持,我累计筹措资金30万元,将破旧闲置的老村部改造成妇女儿童之家。邀请县里的老师来指导孩子们,组织亲子读书会、板报展览等活动,让农家“小书屋”变身精神“大粮仓”。
我们还筹办了平垣村首届乡村春晚,广泛评选“最美庭院”“十佳清洁户”,开展村口大讲堂、板凳宣讲会等活动,积极打造“智慧助老”阵地,团结凝聚妇女群众扮靓乡村风景,营造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优良家风。
2021年,“平垣秘境”旅游招商项目落户我村,从入户动员到签订协议,短短58天我们便完成了300余户征地任务。2024年,宣城市唯一的以工代赈项目在我村落地,5公里的崭新道路仅仅半年就建成,还吸纳了300多名村民务工就业,为他们长远就业打好了基础。
此外,我们还通过回收山场、出租空房、改建民宿、建成木梳厂等方式使村集体资金连年递增,实现了从“万元村”到“百万村”的蜕变。
在工作中,我摸索总结出了“群众工作七步法”(认真倾听、仔细记录、深入了解、正确引导、限时处理、及时告知、跟踪问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而我也深知,农村工作的关键不是村干部带头,而是老百姓拥护,只有握紧群众工作的“金钥匙”,才能解锁乡村发展的“新密码”。
“妇女能顶半边天”是攻坚克难的工作法宝
在助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村的“半边天”从未缺席。
2023 年,为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我牵头在村里挂牌成立了“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并加入县妇联“泾”帼红宣讲团,成立爱心妈妈服务团等,通过普法培训、进行“巾帼宣讲”、组织妇女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等各类活动,不断提高女性同志的法治素养和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度。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我们村,大到村组之间的矛盾,小到家庭内部矛盾,只要有矛盾的地方,就有我们村干部的身影。
周大姐是我们村里的“外来媳妇”,因为文化差异,和自家婆婆常有纷争,偶尔存在过激行为。从包保该户的妇联执委处了解该户情况后,我多次主动上门,与婆媳两人“拉家常”,了解矛盾产生的根源,从源头化解了矛盾,避免了过激行为发生。
近年来,在推进文化旅游和基础设施项目时,因土地征收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土地边界划分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既影响了邻里和谐,也耽误了项目进度。为此,我多次带领“巾帼志愿调解队”和“三八红旗手”工作室的女性调解员,发挥妇女群体的柔性力量和细腻情感,一遍遍向村民阐述项目带来的就业机会、经济增收等长远利益,帮助村民协商土地置换、经济补偿,用“女性力量”将一件件老百姓的“烦心事”办成了为民服务的“贴心事”。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我坚信平垣村将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转化为集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研学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不断点亮群众的幸福生活。我将坚守“振兴乡村”的初心使命,做好当代“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