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辈出的年代

作者: 吕莹

作者简介:

吕莹,山东沂水人,本科学历。系回归文学社琅琊分社社长、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散文学会会员、沂水县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

英雄辈出的年代0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了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曹操为什么要这么说?刘备到底是不是真英雄?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印象,一是说跑就跑,二是说哭就哭。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那么,这样的刘备是英雄吗?

答案是肯定的,刘备是英雄!

哭过、跑过,就不是英雄了吗?实则需观其缘由:战能胜则战,不可胜则走;为挚友真情而泣,亦非可耻之事。说刘备是英雄,也许有人觉得言过其实。刘备自起兵以来,一无根基,二无领地,唯关张相随,半生辗转,寄人篱下,屡遭败绩而奔逃,也曾因“髀里肉生”而“慨然流涕”。但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敬仰款待,何故如此?一切皆源自刘备的仁义之心。

《三国演义》中详细刻画了“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著名情节,展现了刘备韬光养晦的智慧。彼时,刘备客居许昌,为消除曹操猜忌,特在府邸后院种菜,每日亲自侍弄。然而,此举未能瞒过曹操,遂邀其煮酒品梅,席间道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惊得刘备失箸于地。青梅煮酒后,正好需要有人带兵拦截想要投奔族兄袁绍的袁术。于是,刘备趁机主动请缨。从此,如鸟上青天,鱼入大海,再不受羁绊。这一金蝉脱壳之计,也证明了刘备雄心未灭。

读《三国演义》者,多以为刘备唯知忍气吞声,殊不知其隐忍表象下深藏的英雄气魄。玄德素来寡言少语,然每逢大事面不改色,纵使鞭笞督邮弃官而去,亦不过整冠拂衣从容而行。这般藏锋守拙之姿,恰显其英雄本色一关羽、张飞早窥其志,故虽半生飘零无尺寸之地,仍誓死相随;孔明亦识其器,遂有隆中三分天下之策。

论及刘备英雄气概,尤当观其百折不挠之志。自黄巾起兵至赤壁鏖战,二十年间,依公孙瓒、附陶谦、联吕布、投曹操、托刘表,屡败屡起未尝言弃。新野之败,携民渡江日行十里;长坂之溃,犹能抚赵云曰“为汝一孺子,几损我大将”。这般忍辱负重之能,非胸怀壮志者,安能为之?

刘备之所以能成为一国之君,是因为其品行中的“仁义”。刘备兵败新野,准备退走江陵。当地十余万百姓愿与刘备共进退,有人劝说刘备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于是,刘备率众同行,却又因行军缓慢,被曹军追击,导致大败。足可见刘备一心为百姓着想的仁心。古往今来,为夺帝位,弑兄杀弟,无所不用其极者,不可胜数。唯刘备为兄弟复仇而败江山。要知道,历史上并没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仅有“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的记载。孙权背盟,派吕蒙夺取荆州,继而杀害关羽。刘备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想着如何夺回荆州,而是高举为关羽复仇的旗帜,兴兵讨伐东吴。此足可见刘备的义气,无愧昭烈之谥。

《零陵先贤传》记载了诸葛亮与刘巴对话时,对刘备的评价:“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劝说孙权时,对刘备的评价:“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刘备虽不似曹操般锋芒毕露,但其仁义卓绝、礼贤下士的特质,确令天下智士倾心追随。他秉持仁德立身,以隐忍化解危局,纵使半生流离失所仍坚守道义。从三顾茅庐得卧龙,到在荆益之地成就帝业,终白帝托孤传基业。正如当年曹操青梅煮酒之叹,这位以织席贩履之身开创季汉的雄主,确为当之无愧的乱世英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06.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一棵老树
下一篇: 我的迷糊室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