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独中寻找自我
作者: 南姝含罗兹提出了社交层面、精神层面的双重孤独,他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诚然,人们在生活中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喜欢与朋友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但是,当一个人忙得没时间面对自己时,即便身处人群、事务缠身,内心也会被孤独填满。这种孤独是精神层面的匮乏。在忙忙碌碌中,我们无暇审视内心的想法、感受和追求,真实的自我被忽视,与內心的距离越来越远。
可见,我们应在孤独中寻找自我。
进一步来看,白鹤林道尽了孤独的况味:“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诚哉斯言,在漫漫人生之路中,孤独如影随形。
那么,何谓“孤独”?孤独是在喧嚣尘世中沉淀自我的专注,不是形单影只时莫名的落寞,不是刻意孤立的故作姿态;孤独是思想者在精神世界的独舞,不是无人理解时的愤懣抱怨,不是随波逐流失败后的逃避退缩;孤独是在暗夜里坚守信念的执着,不是身处人群却格格不入的迷茫,不是自怨自艾时的消极情绪;孤独是一种主动的精神选择,如庄子那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日常的喧嚣里,外界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工作的压力、社交的应酬、他人的期待,层层包裹着我们,让真实的自我被淹没。而孤独,宛如一道屏障,隔绝了外界的纷扰,为我们开辟出一片静谧空间,让我们得以静下心来,审视自我。当我们处于孤独之中,没有了他人自光的审视,没有了外界的干扰,才可以直面自己的欲望、恐惧与梦想,才可以去深思伍绮诗的这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譬如,普鲁斯特在哮喘发作的夜晚,写下《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在深夜的阁楼上,写出《变形记》。凡·高在苦闷中画出星空,旋转的星云像无数只孤独的眼睛凝视人间。作家村上春树常常独自长跑,在漫长的奔跑过程中,他远离人群,只有自己的呼吸和脚步声相伴。正是在这种孤独的状态下,他深入思考自己的创作,剖析内心的情感,带来风靡全球的作品…可见,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也是我们找寻自我的必经之路。
然而,要在孤独中找寻真正的自我,并非易事。很多人害怕孤独,一旦独处便无所适从,只能用无尽的娱乐、感官的刺激、午夜时的狂欢、喧嚣的社交、人群中的热闹,来填补空虚。揆诸当下,数字时代,有人甚至在深夜一遍遍刷着朋友圈,在视频网站的弹幕海洋里寻找共鸣,却依然感受到了“群体性孤独”。
由此,我们需要学会享受孤独,而不是逃避它。且在人海中、过载的信息中、大数据的包围中,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于独处中绽放思想的火花,于静思中洞察生命的真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5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