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叮哼
作者: 邓桂兰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在饭桌上就能看个七七八八:有的人在饭桌上坐没坐相,吃没吃相;有的人在菜碗里乱翻,狼吞虎咽,菜刚上桌就抢着夹菜,生怕吃不上;有的人吃饭时大声说笑,浑然不顾喷溅出来的口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这和从小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
我出生在一个充满父母关爱的温馨大家庭,家里有奶奶、父亲、母亲,还有我们七姊妹,一共十口人。虽然母亲出身农村,只有高小文化,但她教育我们做事前先学会做人,教我们如何待人接物,在饭桌上对我们几乎是“千叮哼,万嘱咐”。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叮哼中长大的。
从我们记事儿起,母亲就常常反复叮嘱我们要注意这样,注意那样。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几姊妹都不可以和客人一同上桌吃饭,要等客人吃完了,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才可以上桌吃饭;吃荤菜时,要等父母把每个人的那份分好,夹到碗里才可以吃;我们不会刻意把好吃的拖到自己的面前,也不会挑食,母亲做什么菜就吃什么菜。那时候,除了来客人了才会到街上买些荤菜,一般是不会到街上买蔬菜的,家里种什么菜就吃什么菜。菜荒时,家里只有一碗干杂菜,也只能硬着头皮吃。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是这个样子。
人生路上,免不了人情往来,每当去亲戚家里做客,或是去吃宴席,母亲都会提前一天把我们几个叫到跟前,像是给孩子们讲故事那样叮哼着,而且强调每个细节。母亲叮哼着:“注意饭前要洗手;客人没坐齐,即使上了菜也不可以动筷子吃菜,要等坐在上席的长辈动了筷子夹菜才可以去夹菜。农村有很多习俗,无论谁家摆宴席,都会安排一位长者帮排席位,有头席、二席、三席等,按辈分大小排席。一般是外婆、舅舅为大,坐头席;其他按辈分和年龄大小坐上席一靠祖宗牌位墙面的那个方向是上席,不能乱坐。”
母亲继续叮哼:“吃饭时,手要端着碗或扶着碗吃饭,坐姿要端正,不能趴在桌子上。筷子不能竖着插在饭碗里,这是对人不敬,更不可敲碗。夹菜时,要夹自己前面的半边碗里的,不能超越碗中线,不能在菜盘中乱翻搅拌。吃饭时,不要大声说话,不要说主人家饭菜不好吃,要给主人留面子。别人夹菜时,不要抢着去夹菜,要等别人夹完了菜才可以去同一个碗里夹菜。夹到自己碗里的菜,千万不能夹回菜盘里去。吃饭时,也不要笑,避免食物喷到桌子上的菜盘里和旁人身上。吃饭时,千万不要发出吧唧吧唧的声响,不要狼吞虎咽。咳嗽时,要转过身,到后面咳嗽,不要对着桌子方向咳嗽,让人讨厌。给人装饭时,不要装一勺,而是要装两勺,但不要装得太满。无论谁端茶水给你,要起身双手接住,这是礼貌。任何人给你敬酒都要双手举杯,碰杯时,杯子要低于长辈的酒杯,这表示对长辈的尊重。用餐结束后,要等长辈先离席,然后才能依次离开,一定要起身和同桌打招呼‘你们慢慢吃,我吃饱了,我有事先走了’。”
我们每次快到亲戚家的时候,母亲总是蹲下身来,捋一捋我们的头发,边整理我们的衣领边拉着我们的衣角说:“妈妈的话都记住了吗?”我们会连连点头说:“都记住了。”这就是母亲的叮哼,我们到现在都能背出来。在孩童时代,我们不理解母亲的叮哼是为我们好,听多了还会很厌烦,直到长大才真正懂得,母亲的叮哼是伟大的母爱,是温暖的阳光,让儿女们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无论在何时何地,母亲的叮哼就像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母亲的叮哼对我们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叮哼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给我们无穷的力量,鼓励我们前行。母亲的叮哼教育是无声的,却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而母亲用她一言一行去教育孩子,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人际交往,如何懂得感恩孝道,如何做一个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的孩子。母亲的言传身教,成了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榜样。
亲爱的母亲,虽然您已离开我们好多年了,但您的每一声叮哼时常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您对我们的关爱、呵护,以及谆谆教导,我们将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37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