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须有度

作者: 张树民

大度是一种美德,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然而,大度也须有度,否则就可能过犹不及。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凭借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胆识,愣是把曾经差点儿要了自己性命的管仲招入麾下,还让他做了相国。齐桓公的大度,让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蒸蒸日上。不过,齐桓公的大度是有明确底线的,那就是有利于国家。倘若谁危害国家利益,他决不会手下留情。齐桓公重用“仇家”的大度,绝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智慧。

晏子是春秋晚期公认的大度贤士。齐景公派晏子治理阿县,三年时间,攻讦、指摘晏子之言不绝。于是,齐景公找晏子诫勉谈话。晏子很不高兴,表现得有失“大度”。齐景公批评他说:“你该大度些!”晏子说:“大度须有度,我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请再给我三年时间,我定会让您听到人们对我的赞美。”

果不其然,又过三载,夸赞晏子的声音不绝于耳。齐景公决定赏赐晏子,但晏子坚辞不受。齐景公究问其因,晏子说:“以前我认真执法,铁面无私,众人皆说我的坏话;现在我改变了做法,大度得毫无底线,凡事听之任之,并美其名曰无为而治,所以为所欲为之人都夸赞我。实际上,这三年阿县被治理得越来越差,世风日下,您的奖赏应该变作惩罚才恰当。”自此,齐景公开始信赖晏子。

再举一个有关晏子的例子。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有意羞辱他,就让晏子从城门旁边的一处小门入城。晏子驻足不前,说:“出使到狗国之人,才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城。”楚人面面相觑,只好请晏子从大门入城。晏子在楚国参加酒宴时,官吏绑缚一人前来见楚王,故意高声报告抓住了偷盗的齐人。楚王问晏子:“齐国人都会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拱手答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尽管叶子长得一样,但果实味道完全不一样。究其原因,还是水土不同。这个人生活在齐国时不偷盗,来了楚国就开始偷盗,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会导致人偷盗吗?”有楚人责备晏子锱铢必较,忒不大度,晏子则反唇相讥:“难道楚人可以大度无度吗?”

宋代大儒朱熹对待学问十分较真,待人却颇大度。对那些跟他观点相左的学者,他总是心平气和地同他们一起探讨学问。面对那些不学无术、胡言乱语之徒时,他则毫不留情地指出其谬误,尖刻批驳。朱熹的大度,如同一把尺子,专测学识的深浅、谬误的大小。

有些人常常打着宽容的旗号,对假恶丑及他人的错误和过失视而不见,原则尽丧。表面上看似大度无比,实则是缺乏责任感。俗语云:“慈母多败儿。”无度的大度等于纵容,往往会培育出随心所欲的自私之人。齐桓公晚年变得昏聩,大度无度,宠信奸佞,惨遭饿毙;晏子寓言式的“无为而治”,大度无度,结果治下一团糟。

真正的大度,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与境界,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宽容与忍让,展现的是深刻的理解与包容,具有极强的边界感—— 一方面,面对个人种种的不如意,理性从容,冷静辨析,不轻易指责或抱怨,对失败与挫折坦然接受;另一方面,对事关民族尊严、有辱国格的大事,寸步不让,对假恶丑绝不纵容。

大度须有度,就是既不失自己的立场、守住底线,又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容纳、理解难容的人和事。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卧龙荐自《今晚报》2025年4月2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火星,我们来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