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是上海人

作者: 田洪波

鸡西这地方,当年留下来的知青不少。

上海人曹炳文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他下乡在鸡西朝阳果树场,与场长女儿恋爱、结婚。不管怎么说,都属于倒插门。曹炳文爱读书,肯钻研,写得一手好字。命运之门几经开合,最后,曹炳文落脚在鸡西一个行业部门写材料。

任谁也想不到,他这一写,就是二十余年。曹炳文平时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头发早已斑白,始终原地踏步,前途无从谈起。他似乎很不合群,总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观点。这在行业部门是大忌,曹炳文却不在乎。

1997年,我大学毕业,初入职场即与曹炳文成为同事。记得第一次见他,他擦拭着眼镜说,侬真是漂亮得很哪,条干好来(身材好纤瘦)。同事让我不要理他,说他是个古怪的人,并向我讲述了他的历史。

我被分至项目部一个重要岗位,凭着在学校掌握的专业知识,很快赢得领导和同事的赏识。曹炳文平时话不少,背后评价我时总是说,这个囡囡不一般,前途看好哦。那之后,他看向我的眼神满是赞佩。

不久,我遇到了一个能进一步了解他的机会。

那天,同事们加班到很晚,大家一起去吃饭。吃的不是什么大餐,就是普通的面条。曹炳文吃罢,到柜台那儿,把自己的账给结了。

曹炳文边用牙签剔牙边说,阿拉AA过了。

我停止动筷,问什么意思。同事笑着说这个曹炳文自我惯了,与人吃饭,习惯AA制。我吐了下舌头,因为我对AA制并不陌生,但在这样的场景下,我还是觉得有点儿太那个了。

事后同事和我讲,曹炳文还干过更出格的事儿。他不是写材料嘛,于是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把报纸上的一些重要言论和文章剪裁下来,贴在笔记本上,以备用时查阅,可以说很借力。有同事向他借用,他很大度,侬拿去用,记着归还哦。有的同事忘性大,当然也不排除有别的想法,隔段时间不还,曹炳文就会催要。有一次,同事不承认向他借过资料,再看曹炳文,他不紧不慢,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大笔记本,指着上面的表格说,侬上个月23日下午3点钟借走的,喏,侬看,这里记得很清楚哦,还回来好啵?气得同事当场没话说。

我被说笑了,觉得这曹炳文真有意思,之后,不想关注他也不成了。有一次在会上,领导就有关事项决策征询他的意见,曹炳文提了一条不同意见。事后,领导气得不行,怒言,在他那里,就没一件事可行的。

单位是个大单位,多数情况下大家中午都在食堂就餐。不想,曹炳文又出怪相。面对一些人餐盘里的剩饭,他擦干净眼镜,叹息道,乱来啊,介样子怎么行呢?有人不以为然。曹炳文自语,阿拉是上海人,就不会这么搞僵。

我和同事说起这事,同事笑得很夸张,说曹炳文的确有意思。他不仅爱惜粮食,生活中还很细心,深得老婆喜爱。早前我帮他搬家,他老婆问他,我的那条红色秋裤哪里去了?他慢条斯理道,大立柜右侧第三层48号。他竟然把衣服整理到编号的程度,你说,咱东北老爷们儿,哪个能做到?

我对曹炳文真有点儿另眼相看了。

年底,项目部主任因病住院,恰好是在全省召开行业项目推介会的节骨眼儿上。为调动我的积极性,领导委以我重任。那一刻,我信心爆棚。去佳木斯开会,领导安排曹炳文与我们同行,负责领导讲话材料的撰写,有他跟着,领导才放心。

临行时,曹炳文问我是否要带记者。因为每个市均由一名市领导带队,我说等我请示领导,可暗自琢磨了一下,我觉得没必要。如果违了领导意图,倒显得小题大做了。曹炳文知道我的意见后,站在门口愣怔起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项目推介会很隆重,各地市都带了记者来参加。我蒙了。市领导倒没生气,但他问我采用何种形式可以有效发布鸡西的信息。

我和市领导站在大厅一侧,这时,曹炳文凑了过来,说他有办法,即由他现场撰写新闻稿,同时,协调当地电视台,将新闻稿发布出去。市领导很满意,笑着问他,你是哪里人?江苏?

阿拉是上海人。曹炳文言罢,便进了会场。等我进了会场挨着他坐下时,他推给我一张纸,是写好的新闻通稿。我大惊,问他何以如此神速。曹炳文悄声道,这是通稿,都是这样的套路,阿拉早就写好了。

会议快散场时,我在大厅里见到了曹炳文,他正和佳木斯电视台的女记者沟通。阿拉是上海人,晓得啵?曹炳文一脸阳光,女记者笑得花枝乱颤。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曹炳文像个邻家大哥哥。

不久,曹炳文告诉我,问题解决了。我当然要表达谢意,说要请他吃饭,他欣然接受了。我逗趣他,还要AA吗?曹炳文扶了下眼镜框道,不AA了,人多才AA。阿拉是上海人,但这边的规矩阿拉还是懂得一些的。

我不由得大笑,阿拉是黑龙江人,也懂得的。

上一篇: 一只会认人的鹅
下一篇: 闲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