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奶奶

作者: 葛鑫

银行监控视频里,李明玉佝偻的背影像团皱缩的陈皮。她在ATM机前数了七遍钞票,最后将三沓现金塞进十二个红包里。其中有个红包被雪水浸湿了一角,她掏出手帕细细擦拭。玻璃门外飘着细雪,她枣红色的羊毛围巾像团将熄未熄的炭火。

“李阿姨,这是您第三次触发反诈系统了。”民警小张滑动平板电脑。李明玉低头摩挲着保温杯,杯身贴着草莓熊贴纸。贴纸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送给她的,草莓熊的鼻头已被磨得发白。

记忆倒回到下暴雨那天。雨忽然下了下来,家住一楼的李明玉看到二楼晾晒的红色棉被在风中翻卷,她搬出梯子,爬上去,试图把棉被扯下来。没想到,她的腿忽然抽筋,棉被虽然取下来了,她却栽进了草丛里。监控拍到湿漉漉的老太太抱着棉被,笑得像是捡到了宝贝。

“我当时就想着,小夫妻俩刚结婚,新娘子回来看到喜被淋湿了该多伤心。”她搓着冻僵的手,面前摆着民警倒的热茶。热气升腾间,她的眼前浮现出那个黄昏:幼儿园门口,穿着印有奥特曼图案的卫衣的小男孩扒着铁门,看门大爷说:“这孩子的爸妈老家都是外省的,没有爷爷奶奶帮衬,孩子总是最后一个被接走。”

“共享奶奶”的广告牌是连夜做出来的。荧光绿的底板配上几个明黄色的大字,挂在社区公告栏上,活像一个小太阳。第一单生意来得猝不及防——902室的程序员把钥匙塞到她手里,说媳妇要临时出差三天。她给902室的绿植浇水时,发现鱼缸里漂着一条翻肚皮的金龙鱼。

那晚,社区微信群炸锅时,李明玉正在给鱼缸换水。手机在茶几上嘀嘀地响着,消息像烟花不断炸开——“李奶奶把我家的死鱼救活了!”“求‘共享奶奶’帮忙接孩子!”“我家的猫绝食三天了,能来哄它吃饭吗?”……热闹间,群里忽然跳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坐在简陋的课桌前批改作业。“是李老师!三十年前您教过我们语文!”忽然跳出的消息让李明玉的眼镜片蒙上了雾气。那年她还在乡村学校教书,本想一辈子扎根山区,可后来结婚成家被调回城里,她一直觉得愧对那些山里的孩子。

“共享奶奶”的雪球越滚越大。当第八位奶奶加入时,李明玉定制了八个橙色工牌。她们组成“共享奶奶志愿队”,穿梭在楼宇间:王奶奶用缝纫绝活改童装,陈婆婆拿祖传药膏治腱鞘炎,最年轻的赵阿姨甚至学会了修浴霸……

“大家为了表示感谢,总会送这样那样的礼物给我们,而且不好意思总找我们帮忙。为了能更长久地帮到大家,我们决定象征性地收一些费用,然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李明玉的手指点在账本的某栏上:12月5日,收钥匙保管费两元(备注:给小雅买素描纸),接林家小宝三元,收棉被两元……

收费公告引发的风波比想象中的要大。有人往信箱塞诅咒信,也有人给社区写匿名投诉信。不过,也有非常温暖的时刻,刘大爷拄着拐杖送来一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袋,年逾九旬的老人嘴里呵出白气:“这是我的棺材本儿,你们给小区的孩子们买些书,办个图书馆……”

派出所的暖气开得足,李明玉解开围巾,露出锁骨处留置针留下的瘀青。民警小张忽然起身关掉电脑,说:“李阿姨,社区群发微信来了。”他声音发颤,“那些红包……是给病弱邻居的过节费,对不对?”

结案通报张贴当天,崭新的“共享奶奶”广告牌下,不知是谁放了一排绒布玩偶:穿工装的奶奶们手拉着手,最末端那个绒布玩偶的口袋里还放着一个红苹果,果皮上刻着“好人奶奶”几个字。

“这是小雅用素描刀刻的。”李明玉的指尖抚过苹果,“小雅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她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以为辅导费是培训班减免的。”她忽然狡黠地眨眼,从保温杯套里抽出发票存根:春苗艺术培训,十二课时,三千六百元整。

没几天,李明玉收到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收件人写着“共享奶奶”,落款是“被救活的小鱼”。

上一篇: 1994年的“私奔”事件
下一篇: “骗”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