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辩论的“稻草人”

作者: 曹敏

你身边有擅长诡辩的“杠精”吗?尤其是爱制造“稻草人”的那种。

当家人劝诫“常吃油炸食品不利于健康”,他便跳着脚反驳“我从小吃到大,如今活得好好的”;当老师训勉“知识改变命运”,他便轻蔑地说“网红张三只有小学学历,照样混得风生水起”……

遇见他们,你可不要只顾着退避三舍。倘若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杠精”式诡辩背后潜藏着许多逻辑学知识,比如,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原本指立于农田中假扮真人的,用以驱赶鸟雀保护庄稼的人偶,但在沟通与谈判中,也被拿来借喻移花接木、偷换概念的行为。逻辑学中认为,稻草人谬误是“通过曲解对方论点,然后针对这一被扭曲的论点进行反驳,以此宣称已驳倒对方的论证方式”。它属于非形式谬误,并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逻辑结构,而是在论点解释和回应中制造误导。换言之,诡辩者故意将你的观点进行夸张化、极端化的扭曲,继而朝着这个被扭曲后的论点发起进攻,使你哑口无言。

“常吃油炸食品不利于健康”中的原始观点是“不利于健康”,而诡辩者将其夸张化、极端化为“致命”,误导你去寻找“常吃油炸食品”与“致命”之间的直接关联或直接证据,当然,理智告诉你这样的证据并不存在,于是你便无言以对。不过,许多人能立即觉察到对方其实“满口歪理”。因此,真实的辩论或谈判场景中,诡辩者并不会采取如此稚拙的直接攻击,而是在稻草人谬误的基础上叠加“滑坡谬误”,打出一记“诡辩组合拳”。

滑坡谬误是指不合理地使用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如“知识改变命运”的原始观点是“学习能提升自身能力,拓宽视野,从而改变命运”,但现实中的确存在学历不高,因通过其他方面不懈努力取得了成绩,改变了自身命运的小概率事件。这本是“可能性”,但诡辩者偷换概念将其曲解为“必然性”,提出“网红张三只有小学学历,照样混得风生水起”,置你于举证困境。更狡猾的诡辩者,会以“是的,但是”作为开场白,提出“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后退半步,先礼后兵,以“四两拨千斤”之法攻击你的立场,削弱你后续辩词的“群众基础”,继而提出一种概率极小的可能性事件,增加你的辩驳和论证负担,使你无法举证反驳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件,只得倒戈弃甲。

你必须知道的是,辩论并非只是电视上的综艺、校园中的课余活动,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公诉人与辩护律师在法庭上的发言是一种辩论;租房时,租赁双方的权益磋商是一种辩论;购物时,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也是一种辩论……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存在辩论。但无论在哪种场景下,稻草人谬误都是一种不当的辩论方法,常被用于人身攻击、道德绑架以及污蔑诽谤,是诡辩者为赢得辩论而不惜扭曲对方真实立场、篡改他人实际意图的恶意手段。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杠精”抬杠背后的逻辑,辨别它并防范它,共同维护人际沟通的公正与和谐,努力追寻真理、彼此理解,共同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理性的方向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