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初中生物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作者: 杨莹 王志明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107-03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创新,也使得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革新教育理念,从跨学科的角度做好知识的讲解,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前提,合理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学科的内涵,提高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突破学科壁垒,助力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

一、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跨学科教学指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构建起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架构。跨学科通常会涉及至少两个学科,因此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强调将生物学科和语文、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课堂体系。需要明确,跨学科教学并非单纯地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教学活动中,而是依照生物学科的基本属性,挖掘其中的多元化教学元素,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阔学生视野

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发多样化,常规教学模式过度关注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跨学科教学也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能够避免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借助多元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拓宽其学习思维和知识视野。同时,跨学科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推动知识迁移

初中生物学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能力,围绕生物学教学的重点知识,串联其他学科的内容,从而推动不同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在整合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明确知识的内在关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速知识融合

生物学科本身就包含了数学、物理学以及化学的部分知识点,在解决生物学问题时,经常会用到这些学科的内容和方法。借助学科融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共通点,从不同角度了解生物学知识,加速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将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

(四)提高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学阶段,生物学科强调探究实践,教师应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做好学科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围绕实际应用问题,推动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生物学学习体系,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结果通过实践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借助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延伸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教学能够加深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关联,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学创新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初中生物学教学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全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驱动,加速学科素养融通,真正实现“做中思、做中学”,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生物学教学中,增强生物学教学创新实践的效果。

(一)融合语文学科

初中生物学课程有着极强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实验内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并且应用知识为实践操作提供指导,将知识通过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总结实验原理,撰写实验报告。对此,教师可以融合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方案,总结有用信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验证生物学理论知识。实验过程中,小组长应该为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如实验方案设计、实践操作、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归纳总结等。小组成员应该分享自身观点和认知,围绕具体的数据实施讨论,得到最终结论,提升试验结果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生物》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以校园一角为对象,探索其中存在的生物,记录生物的类型、大致数量等。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分享自身的想法,然后做好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调研实践活动,记录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通过融合语文学科知识的方式,可以很好地保障实践方案、实践记录书写的工整性和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负责点评,对实践中不恰当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通过生物学和语文学科融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融合数学学科

初中生物学知识复杂烦琐,部分知识点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跨学科融合的角度,将数学知识融入生物学教学中,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其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的一生》时,其中包含的知识点众多,如植物根的生长、植物茎的输导作用等,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一味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单纯强调理论知识,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引发学生的畏惧乃至厌学情绪。因此,可以考虑融合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借助实验的方式,以数据来展示生物学内容。如可以设置芹菜、烧杯、墨水等,引导学生借助数学测量的方式,计算芹菜的吸水速度。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在烧杯中加入适当清水,滴入墨水,然后将芹菜的根浸泡在烧杯中,配合钟表观察烧杯中水的下降高度,通过数学公式:吸水速度 Σ=Σ 下降高度 ÷ 时间,计算芹菜的实际吸水速度。实践中,也可以鼓励学生引入数学中变量的概念,分析可能影响芹菜吸水速度的因素,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通过生物学和数学知识的相互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现知识的探究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29.pd原版全文

(三)融合物理学科

物理学科和生物学科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其同样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不过相比生物学科,物理学科的研究更加透彻。通常来讲,生物学学习中,需要借助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合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推动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应用。

例如,在《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创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及过程,鼓励其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相互结合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部分学生认为,绿色植物叶片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绿色的,因此叶片也是绿色的。这种认知不能说错误,但是显然并不全面。教师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引入物理学科中可见光的相关知识,使得学生认识到,叶片之所以表现为绿色,主要是因为其可以吸收除去绿色外的其他可见光,然后将绿色的可见光反射到人的眼晴,这也导致我们看到的叶片是绿色的。借助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应用。

(四)融合化学学科

初中阶段,生物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其本身相比其他学科知识更加抽象和复杂。如果教师单纯沿用常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板记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生物学科的本质,也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对此,可以考虑融入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知识,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讲解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的内在关联,设计丰富的问题,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梳理好学习思路,以跨学科教学作为指引,提高生物学教学的有效性。

同样以《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为例,学生可以理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但是对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存疑。对此,可以依照化学中碘溶液遇到淀粉变蓝这一知识点,设计相应的化学小实验,使得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如,有学生提出,氧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如何证明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呢?教师在肯定学生质疑精神的基础上,可以围绕氧气的特性设计实验:将绿色植物放在密封玻璃罩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光照后,使用玻璃导管引出玻璃罩内的气体,放入带有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气体为氧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起跨学科知识体系,借助实验现象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带动学生推理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五)融合地理学科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传输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物观和环境观,这与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高度一致。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融合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培养,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圈循环与气候、季节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关联性的理解,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森林和草原地区,生态系统存在怎样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后,可以初步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明确其对生物圈物质循环的影响。之后,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的不同习性,鼓励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解气候因素、区位条件等对生物的影响,使其感受到绿色植物在自然界的重要性,继而产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促进其自然素养以及学科素养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理念开始受到重视,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跨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以生物学科为依托,做好延伸拓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责任意识、探究精神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郑春艳.跨学科融合: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以初中生物学教学为例[J].教育文汇,2024(10):57-60.

[2]翁小丹.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实施体系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10):75-77.

[3]姜爱荣.新课标下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4(28):85-87.

[4]许秋红.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4(28):27-29.

[5]杨红云.学科融合下的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26):89-91.

[6]陈从凤.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4(16):149-15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2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