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惠东”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李埃仿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1-0136-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将惠东本土文化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入幼儿园课程,使其贴近惠东本地文化、贴近幼儿生活,既符合此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拓展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空间;既能让幼儿从小感受和了解惠东本土文化,又能让幼儿习得“带得走”的能力。增强幼儿对惠东本土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
一、课程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要“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规程》与《纲要》均提出,让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儿童生于一地便受一地文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伴随其终身。幼儿的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幼儿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生活的文化紧密相连,而本土文化又是幼儿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熟悉和最肥沃的天然土壤,本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有机融合亦是我们应大力研究、探索的新领域。
(二)源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大美惠东”园本课程旨在唤起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的“初心”,能让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多维度地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惠东的热爱,用自己方式来表现惠东的美,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惠东的故事,为幼儿提供真实感受和体验惠东文化的机会,使幼儿在“大美惠东”园本课程受益下快乐地成长,让幼儿与惠东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幼儿园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惠东文脉。
(三)基于园本课程发展的需要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是形成自身办园特色的基石,同时,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保障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树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通过充分挖掘,合理选择,利用本土本园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大美惠东”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以“惠东本土文化”为核心,以“园本课程”为载体,进行了园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研究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让幼儿习得“带得走”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加强惠东文化的纽带作用,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增强家园合作的有效性。
加速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进而获得职业幸福感,增强教师本土文化开发的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研水平。
建构和实施“大美惠东”园本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模式,并进行推广。
三、课程研究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纲要》《规程》,以及幼儿发展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中,我们明晰了课程的落脚点是具有惠东特色的园本课程,根据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细化“大美惠东”园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具体活动目标,在个性养成、概念形成、观念适应、经验感悟的循环上升过程中,让幼儿实现经验的习得、情操的陶冶和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我们围绕惠东自然景观/风俗民情/乡土艺术等进行查阅、学习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贴近幼儿生活的、适合幼儿的、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分类。从绿色惠东、蓝色惠东、青色惠东、红色惠东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运用。我们选择的课程内容的特点:一是强调生活性,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本身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二是符合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三是突出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有利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四是体现实践性,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成幼儿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中尽量采纳适合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五是蕴含趣味性,由于年龄小,有时对单纯的实践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在相似的活动中我们会选择趣味性强的内容。
(三)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1.创设本土文化教育环境,让环境育人
通过创设与惠东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生成课程,进一步感受家乡的文化和发展,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让幼儿共同参与环境的创设,在走廊、教室、区角布置了家乡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的照片等,让幼儿自己设计、收集制作,通过和班级环境、区角的互动,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惠东。孩子们在与墙面互动和对话中,获得了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分享,爱家乡的情感也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
2.结合研学旅行,让幼儿感受惠东本土气息
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和水平,遵循师生互动原则,选择具有特色的、适合孩子并蕴含教育功能的本土资源教育内容,建立主题网络,生成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利用家乡本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在绿色惠东园本课程中,老师和家长带领幼儿参观打卡南湖公园和西枝江公园;在蓝色惠东园本课程中,老师和家长带领幼儿打卡海龟湾;在青色惠东园本课程中,老师和家长带领幼儿到街尾井和青龙潭塔实地打卡;在红色惠东园本课程中,老师和家长带领幼儿到高潭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活动。通过实地参观、研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幼儿深入了解惠东本土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惠东家乡文化,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3.融合传统节日活动,让幼儿传承优秀文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37.pd原版全文
传统节日文化是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是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而惠东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典活动,既蕴含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潜藏着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惠东本土文化的精神,是对幼儿进行惠东本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也是了解惠东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结合惠东本土文化向幼儿传递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还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轻松愉快节日的氛围和庆祝活动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可让其直接体验、感受、耳濡目染,节日环境所特有的情境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能使幼儿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4.家长和社区助力课程,形成课程开发联动机制
家长整合课程教学理论认为:家园合作的基础是家长与教师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协商对话。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为了保证教育活动的连续性、连贯性,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不忘积极利用幼儿家长资源,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志愿者多种方式参与课程、组织课程、创编课程,同时积极开发社区资源,让社区也成为课程的一环,让"大美惠东”园本课程真正“活"起来。幼儿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长的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中,对幼儿课程目标的落实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
5.积极践行美育,深挖“大美惠东”资源美育课程策略研究
幼儿美育是借助自然和社会中的人、景、物充当教育的素材,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视觉感受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在幼年时期就养成善于观察外界事物、感受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因此在“大美惠东”园本课程中深挖惠东本土资源,让幼儿在本土文化浸润中践行美育。客家的方言和惠东渔歌就是不可多得的美育课程资源,教师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客家方言,还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以客家童谣和惠东渔歌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客家童谣和惠东渔歌,激发起幼儿探索民间艺术的欲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幼儿在认知、情感和活动等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课程实施的方法
“大美惠东”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从丰富惠东本土教育课程资源入手,在传承中创新,在审议中调整,在观察中支持,边思考边行动,在儿童视角下实施园本课程,通过实践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传承 + 打造丰富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在于挖掘,也在于创造,更在于儿童本位意识的落实。节日文化是我园多年传承下来的园本课程,无论是传统节日、社会节日,还是园本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多年深入研究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并结合园本节日文化课程的基础上,我们以课程的思路重新审视惠东本土文化融合园本课程。老师从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出发,关注生活环节的独特教育价值,从观察幼儿生活中发现幼儿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由此生发“大美惠东”园本课程活动,真正体现了“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价值,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爱、理解和尊重。
(二)调查 + 审议确保课程的科学性
只有“大美惠东”园本课程目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才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获得发展。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已有经验,开展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是决定园本课程质量的关键。
当教师发现幼儿的偶发兴趣时,不是盲目追随,而是首先通过谈话或者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进一步的需要。课程审议有助于帮助教师正确把握课程的价值点并有效实现课程的目标。在预设课程之前,老师们进行课程前审议,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导,结合幼儿的需求,重点审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课程内容的适宜度。课程预设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追求有效性。一方面重视聆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心声;另一方面强调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依托专业书籍展开思维碰撞,集聚同行的智慧,以达成高质量开展园本课程的目标。
(三)观察 + 支持引发深度学习
带着问题在“大美惠东”课程活动中发现幼儿行为,发现当下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理解、内化《指南》,并将《指南》渗透到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中,才能真正聚焦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以适宜的教育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支持幼儿在园本课程中的深度学习。
为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和支持幼儿在园本课程活动中深度学习的能力,组建立菜单自主学习法,即围绕幼儿园课程观、教育观、儿童观的问题,有针对地选择一些理论文章,将文章题目以“菜单”的方式提供给教师,让教师们按需“点菜”,自主学习,灵活采用研训一体、集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结合具体课程案例展开研讨,以教师能力的提升推动课程质量的逐步提高。
(四)表征 + 表达 梳理学习经验
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表征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认知和心智水平,3\~7岁的孩子正是运用表征思维进行深度学习、获得高阶思维发展的。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鼓励幼儿的多元表征如图画、思维导图等,引导幼儿创造出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特别是符号编码方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大班幼儿用符号、绘画、手工等进行表征,小班则用印章、画圈、画对勾等方式进行表征。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为孩子们创设了多种语言交流和表达的平台,让幼儿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绿意南湖”这一课程,孩子们设计南湖公园游玩路线,在票选最佳路线之前,教师预设了一个解说、拉票的环节,不仅让幼儿充分表达,还在幼儿的表达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而继续推进课程。
(五)环境 + 材料巩固已有经验
幼儿在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同时也是环境创设的主人。材料也是幼儿参与园本课程活动、探究课程内容的载体,随着课程的进展,可以在班级区域户外自主游戏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在每个班级的室内、走廊和楼梯,预留了一面“大美惠东”园本课程痕迹展示墙,高度以幼儿看得见、够得到为标准,满足幼儿自由操作的需求。
(六)家长 + 社区 重要的教育资源
园本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长和社区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在开展相关课程时邀请他们入园讲座或参与相应的课程活动。关注幼儿园三公里内的环境和社区资源,绘制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地图,分析资源价值,密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将幼儿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作为幼儿的学习载体,让幼儿充分与周围环境资源互动,从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出发预设有准备的课程。
五、结论
总体而言,园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实践活动,在开发、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园本课程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育的理念上有更快、更新的转变。没有现成的教材,自主制订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确定评价的标准,创造性地实施,这对长期习惯了原有教育模式的教师来说难度很大,困难颇多。但教师踏踏实实地开展本次的实践研究,不断探索、挖掘、充实自己,研究的积极性高涨,以儿童有益经验的有效获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大美惠东”园本课程,并从中获得不少实践经验,对形成园本特色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园本特色课程的建立还有待在不断探索中验证和积累,努力使惠东本土文化的魅力在园本课程活动中盛情绽放。
参考文献:
[1]虞莉莉.浙江省幼儿园精品课程集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2]刘凌.自主深度探究·合作多元探究-“三人行”课程下的儿童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唐柳,孙亚娟,李静.近十年我国园本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20(2):42-46.
[4]石艳,关海宏,韩纪茵.基于陕西地域文化资源的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学前课程研究,2009(2) :56-59.
[5]欧金昌,蒙秀溪,张浣颖.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幼儿课堂——桂林市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开设特色课程小记[J].广西教育,2013(24):22-23,70.
[6]张涛.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13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