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作者: 赵九歌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数据,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低效现象,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出分层提问设计、情境化提问及教师培训等改进策略,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  改进策略

研究背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核心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课堂中“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教师提问常以知识回忆为主,缺乏高阶思维引导。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揭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问题,探索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有效提问策略。

一、现状分析

尽管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落实课堂教学预设目的,每个教师都会采用提问这一教学形式。但由于教师设计提问的水平和能力不尽相同,课堂教学提问的最终效果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或简单、或直白、或缺乏技巧、或忽视学生学习基础,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思维开发和能力提高作用有限,甚至可能因提问的机械、僵化、过难、过易,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给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覆盖本校300名学生及15名教师)和课堂观察(累计分析32节公开课),发现以下问题:

(1)提问类型单一,思维层次偏低。数据支持:45%的教师提问集中于“记忆型问题”(如“勾股定理公式是什么?”),仅12%的提问涉及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如“如何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师访谈反馈:部分教师认为“基础问题更易控制课堂节奏”,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提问对象不均衡,忽视学生差异。课堂观察记录:教师更倾向于提问成绩优异学生(占提问次数的68%),后进生主动回答率不足5%。学生问卷反馈:30%的学生认为“提问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导致参与意愿下降。

(3)提问设计缺乏系统性。典型案例: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中,教师连续提出5个封闭性问题(如“一次函数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吗?”),教师提问未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改进策略

基于现状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1)分层提问设计,适配学生认知水平。①策略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②实践案例:基础层:回忆性提问(如“平方差公式的表达式是什么?”)。提高层:应用型提问(如“老师能够快速得出99×101的结果,大家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拓展层:创造性提问(如“同学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际问题以体现平方差公式的应用?”)。③实施效果:中期报告显示,分层提问使后进生课堂参与率提高40%,高阶问题回答正确率提升25%。

(2)情境化提问,联结生活与数学。策略设计:结合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激发探究兴趣。①典型案例: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提出:“学校运动会需设计抽奖活动,如何设置奖项才能保证公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综合运用概率计算与数据分析解决问题。②数据支持:情境化提问使课堂互动频率提高52%,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显著增强。

(3)构建“提问—反馈”循环机制。①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提问技巧工作坊”,邀请专家示范有效提问案例(如曲阜市优质课一等奖案例《垂直于弦的直径》)。②评价工具:设计《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从“问题类型与分层设计”“学生反应与参与度”“追问技巧与反馈调整”等维度量化评估。③实施成果:课题组成员教师在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奖,其课堂提问的开放性问题占比达60%。

(4)小组合作与激励机制。班级实践:推行“小组分层管理”模式(1-4号成员差异化加分),每日由小组长发布探究性问题(如“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何联系?”)。

数据验证:中期报告显示,该模式使班级平均提问参与率提高35%,后进生主动提问次数增加50%。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1)量化成果:实施改进策略后,后进生课堂参与率从15%提升至55%(中期报告数据);教师提问开放性问题占比从20%增至65%,高阶思维训练覆盖率提高40%。

(2)挑战:部分教师对分层设计适应性不足,需加强“提问技巧工作坊”培训;

(3)优化方向:开发AI辅助提问工具,智能推荐分层问题(如基于学生答题数据动态调整问题难度)。

结论:通过现状分析与策略改进,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有效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力。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提问策略的差异化实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课堂互动模式,推动新课标理念的深度落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关系到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值得每个初中数学教师认真研读与实践的艺术。初中数学教师要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以弘扬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出发点,调整和完善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激励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奠定措施与路径上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杨建华, 陈鹏. 现代教育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

3. 罗增儒, 李文铭. 数学教学论[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