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为翼,助力数学思维翱翔

作者: 梁异男

卓越的教师往往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深入浅出的分析、切中要害的概括以及恰如其分的引导,将学生带入知识的美妙殿堂,激发思维、陶冶情操。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但知行合一何其难。我们不妨从这三大策略入手,“熬”出有滋有味的语言。

一、搭建情境桥梁,共舞语言思维

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中数学也是应有尽有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维;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掌握知识。成为一个探索者,一个发现者,一个数学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下一站歌手”比赛情境,公布了1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想法,根据比赛结果。在同学们兴致正浓的时候,我对分数提出了要求:按照竞赛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即为选手的最终成绩。此时,学生已经沉浸在现场比赛的场景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举手示意,非要亲力亲为当一回裁判员不可。 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对成绩作出判断,进而说出最高分和最低分。又问“你们的最高分是 9.96,最低分是9.78,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孩子们一下子就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中,课堂教学中洋溢一种欢快自由的气氛。上述情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同时,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巧妙运用手势语言,助力童趣课堂

低年级的孩子通常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并对具体的事物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如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形象的肢体语言,并鼓励学生通过肢体表达他们对数学的理解,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新入学的学生对数学产生热爱。

(1)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求和与求剩余问题的数量关系,我在教学时运用手势配合教学语言。如执教求和题时,我用夸张的笔势——两手分别较画出2个圈,再做收拢动作,向中间收拢2个圈,表示求和的意思。边比划边说:把2个合起来就是求它们一共有多少,也就是它们的总数,合起来就等于相加,所以用加法是计算总数的计算方法。“再像求剩余题,我把两手比划成整体,再把从整体中抽出来的一部分划走,同时说:一共是那么多,把这一部分拿走了,剩下的那一部分怎么求。"学生就知道要用减法做。在我比画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跟着我一起比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和问题与求剩余问题的数量关系。

(2)代替计数器。我们双手不仅仅能表示10以内的数,还可以表示两位数。学完100以内的数后,我用手代替计数器——左手是十位,右手是个位。我说一个数,让学生用双手表示,比如35,左手出3,表示3个十,右手出5,表示5个一。我说出任意一个两位数,学生均快速举出双手,并迅速说出这个两位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通过自带"双手"这个计算器,学生学会了如何表示数,理解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三、适时指导,让学生学会表达数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说”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说”得对,“说”是对的。

(一)语式支架仿说

小学生虽然不擅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但他们的模仿能力相当出色。让学生根据构思好的语式支架进行模仿表达。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还逐步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6 和 7”的解题时,教师可结合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从五个步骤中帮助学生对一个数学题所要经历的进行深入的体会。针对例题,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把图中哪些信息表达出来。学生的表述可能是零散的,残缺的。大部分同学在图中可能只说了一部分的资料。整个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记录能力所限,这时教师可协助学生记下思考过程,进而逐步与学生一起将解题语式支架提炼出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融会贯通。

又如,在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授课中,教师可由同桌两名同学合作完成,为学生提供语式的支架。一人拨钟,一人填上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所处的位置,再进行角色的交换。同学们通过多次模仿、对比、分析相关语式支架,经历了拨钟、填报的思考过程,逐步归纳出“时针走过几大格,就是几个小时;分针从 12 开始走了几个小格子,就是“几分”。

(二)语言表述规范说

(1)把话说完整。由于小学生没有说完整话的意识,没有讲完整话的自觉性,小学生的说话总是以单词的形式来填空式的表达。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表达语句的完整性进行训练。

如《辨认方位》,语言表达时涉及到这部分内容的相对性。如图所示,当老师让学生说出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时,有学生想表达“水库在梨园南面”,他却直接说“水库在南面”,因为水库如果与苹果园进行对比,那么水库就是在苹果园的北面。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把空间方位、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并对空间理念进行培养。

(2)把话说准确。“一共多少钱”或“搭积木、搭飞机一共多少钱”,买什么物品、买什么具体数目,这些表述都不能说出来,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学会做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3)把话说规范。关于时间的表达,从数学语言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几时几分”; 然而,有些学生会用日常用语说成“几点几”,这说明他们没有很好地区分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

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是什么?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工知识,构建鲜活的课堂;运用深刻凝练的语言,彰显思维,构建智慧的课堂;运用入心导行的语言,激活学生,构建温情的课堂,实现学习的融通性、发展性与美好性。当然,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就如那一锅鸡汤,经过耐心地“熬”,才能够原汁原味、有滋有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