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肾病综合征,守护肾脏健康
作者: 朱方敏临床常见4症状
1.蛋白尿:作为肾病综合征的核心表现,其特征为每日尿液中蛋白质排出量超过3.5克。这一现象的病理基础是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导致本应滞留于血液中的蛋白质异常滤出,进而引发尿液中蛋白质浓度显著升高。
2.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液白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通常<30g/L),主要由于持续蛋白尿导致蛋白质大量流失,而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质的速度无法及时弥补这一损失。
3.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引发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促使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形成全身性水肿。典型表现为眼睑、下肢及腹壁等部位的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或腹水。
4.血脂异常:为代偿低蛋白血症状态,肝脏会加速脂蛋白的合成过程,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这种代偿性改变虽能暂时维持胶体渗透压,但长期血脂异常会加重心血管系统负担。
肾病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膜性肾病等。微小病变性肾病常见于儿童,光镜下肾小球结构正常、电镜下可见足突融合,预后相对较好;膜性肾病在成人中高发,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继发性因素涵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感染性疾病(乙型/丙型肝炎或HIV感染)、药物或毒物(如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
及时诊断治疗很重要
临床上,尿液检查是首选筛查手段,可发现大量蛋白尿及潜在红细胞和管型;血液检查需测量血浆白蛋白与血脂水平并检查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影像学检查通过B超评估肾脏形态结构;肾活检则在诊断不明或治疗反应不佳时提供组织学信息以明确病因。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方案通常涵盖:对症治疗,如用呋塞米等利尿剂缓解水肿(需谨慎调整剂量防电解质紊乱),用他汀类调脂药控制血脂异常,有血栓风险时用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药;病因治疗,如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尤其是微小病变性肾病),用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激素依赖性或抵抗性患者,针对继发性病因治疗如控制糖尿病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管理,包括低盐饮食以减少水肿和控制血压,适量优质蛋白摄入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控制脂肪摄入以预防血脂异常相关并发症;生活方式调整,即保持适度体力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肾功能。
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1.感染。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肺炎、腹膜炎,需加强防护,严重时需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2.血栓形成。蛋白尿和血脂异常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可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必要时使用抗凝治疗。
3.急性肾衰竭。在严重低血容量或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需及时纠正液体和电解质紊乱。
肾病综合征的预后因病因和治疗反应而异。儿童微小病变性肾病通常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较好;成人膜性肾病则可能需要长期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应定期复诊,监测尿蛋白水平和肾功能,避免感染和药物相关毒性。
总之,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可能存在肾病综合征症状的人群,及时就医诊断并接受专业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