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这种“甜蜜”要不得
作者: 秦红霞作为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妊娠糖尿病常使患者在妊娠期间面临更高的健康问题,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其中子痫前期尤为常见。资料显示,妊娠糖尿病患者日后罹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显著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若妊娠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导致胎儿过度生长,进而增加分娩难度,易造成难产。新生儿出生后,可能会暂时性地出现低血糖症状,对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此外,当母体血糖水平长期居高不下时,部分新生儿还可能面临呼吸系统方面的问题,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生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饮食调控:均衡营养,科学搭配
1.均衡膳食,合理搭配。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控是疾病管理的重要一环,其核心原则在于均衡膳食,即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以确保孕妇和胎儿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应占总热量的50%~60%,为孕妇提供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在选择碳水化合物时,应优先考虑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薯类等,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物质,对于孕妇和胎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妊娠糖尿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15%~20%,并且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60%以上。优质蛋白质来源丰富,包括鱼、肉、蛋、奶等,它们不仅富含必需氨基酸,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是孕妇理想的蛋白质来源。脂肪同样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它不仅能提供能量,还能帮助人体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妊娠糖尿病患者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热量的25%~30%,但需注意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使其少于总热量的10%。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肥肉、动物内脏等,过多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孕妇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如鱼类、坚果等,以维护心血管健康。
2.定量按需摄入,少食多餐。妊娠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按需摄入。避免过饥或过饱,以免血糖波动过大。晚餐应在睡前2~3小时进食,以减少夜间血糖波动,确保睡眠质量。同时,建议将每日所需热量分为5~6顿小餐,每顿餐量适中,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3.控制糖分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妊娠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避免摄入过多的糖分。升糖指数(GI)是衡量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低GI食物包括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豆类、蔬菜、水果等,它们消化速度较慢,能够平稳地释放能量,避免血糖急剧升高,有助于妊娠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促使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维持在正常范围,从而改善糖耐量水平,降低并发症的风险。高GI食物如白面包、白米饭、蛋糕、糖果等,消化速度快,血糖会因此迅速升高,不利于血糖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这类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对控制糖尿病有明显的作用。膳食纤维可以通过结肠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机制,改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同时减轻便秘症状。推荐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为25~30g,对孕妇及胎儿健康有益。
4.保持水分平衡。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的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糖浓度,从而减轻胰岛的负担。同时,多喝水还能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孕妇可以选择清水、淡茶或低糖果汁等饮品来补充水分,避免摄入含糖饮料或高盐饮品,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水肿。
血糖监测:科学规范,及时干预
1.规范监测,确保母婴安全。一旦确诊妊娠糖尿病,整个孕期都需要严格且规范地进行血糖检测。这是因为血糖的不稳定会直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威胁孕妇的健康,也会对胎儿的发育构成重大风险。例如,酮症酸中毒是常见的糖尿病急症之一,可能引发孕妇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蛋白质代谢紊乱则会影响孕妇的肝肾功能,进一步加剧糖尿病的病情;而低血糖则可能导致孕妇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更为严重的是,未控制的妊娠糖尿病还会显著增加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病率,如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
2.自我监测,简单易行。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而言,自我监测血糖是一种既方便又有效的管理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便携式血糖仪已经成为家庭血糖监测的首选工具。这种小巧的设备使得孕妇可以在家中轻松进行血糖检测,无需频繁往返医院,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自我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这两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能够全面反映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其中空腹血糖应小于5.3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小于6.7 mmol/L。根据医生的建议,孕妇可以选择每天测4次血糖,即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各测一次,以便更准确地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医生的指导,灵活调整监测频率。每次血糖监测后,务必详细记录结果,这不仅有助于孕妇自己了解血糖变化趋势,也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定期产检,专业评估。产检是医生评估孕妇和胎儿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在产检过程中,医生会详细了解孕妇的血糖控制情况,包括自我监测的结果和日常饮食、运动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产检时医生会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这是评估孕妇糖代谢状况的金标准,通常在怀孕24~28周进行,孕妇需空腹喝下含有75克葡萄糖的溶液,然后分别在空腹、服糖后1小时和2小时抽血测定血糖值。通过OGTT,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孕妇的胰岛功能,为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产检结果和血糖监测数据,医生会综合考虑孕妇的个体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精细化调整,包括饮食结构的优化、运动量的调整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等。
4.科学操作,避免误差。在进行血糖监测时,科学规范的操作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关键。首先,双手必须彻底洗净并等待干燥后再进行血糖测量,以避免残留物干扰测量结果。其次,避免使用碘伏消毒手指,因为碘成分可能与血糖试纸发生反应,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正确的做法是使用75%的酒精消毒手指,待酒精挥发后再进行血糖检测。此外,血糖仪的放置环境也需要注意,应避免将仪器置于电磁场(如移动电话、微波炉等)附近,因为这些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可能影响血糖仪的正常工作。尽量在室温下操作血糖仪,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运动疗法:适度锻炼,助力控糖
1.选择适宜运动,增强体质。妊娠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参与一系列运动,包括但不限于散步、瑜伽以及游泳等。这些运动对于血糖水平的控制具有积极作用,但务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同时应避免进行过于剧烈或高风险的活动。推荐的运动频率为3~4次/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
2.运动前准备,确保安全。在运动前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脏疾患,并确认是否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并发症。同时,需要避免在血糖水平过低(<3.3mmol/L)或过高(>13.9mmol/L)时进行运动。运动过程中注意监测胎动和血糖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运动并就医。
情绪管理:保持愉悦,促进康复
情绪波动会对血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这会进一步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当个体处于压力或焦虑情境下,其体内会释放一系列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与皮质醇等,这些激素能够刺激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血糖水平的上升。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额外的血糖负担可能使原本已经脆弱的血糖平衡更加难以维持。建议妊娠糖尿病患者学会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以减少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如果感到难以独自应对,不妨咨询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士,他们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