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日常注意这5点

作者: 陈飞霞

留意疾病4诱因

心血管疾病犹如隐藏在健康背后的“隐形杀手”,像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均在其列,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健康。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推波助澜”呢?

1.重口味饮食。腊肉、酱菜、糕点、炸串等美食总能勾起我们的味蕾,让人食欲大增。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食物却暗藏危机,它们富含钠盐、脂肪、蔗糖等成分,长期沉溺于这样的重口味饮食,血压、血脂等指标很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无形中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吸烟酗酒。“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生活很苦,喝酒弥补”等说法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但事实上,大量吸烟饮酒正悄悄将我们推向心血管疾病的深渊。以吸烟为例,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一氧化碳、氰化氢等大量有害物质,会严重损害血管内皮细胞,成为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对心血管健康极为不利。

3.基础性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基础性疾病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便会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勾结”。这些基础性疾病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让心血管疾病的威胁如影随形。

4.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缺乏运动、高龄、家族遗传等也不容忽视。长期缺乏运动,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心血管系统的抵抗力也会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会相应增加;而家族遗传因素,则让部分人群从出生起就背负着更高的患病风险。

患者日常保健5指南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管理是维护健康的关键,以下从5个方面为您提供实用建议:

1.精准用药管理。严格遵医嘱服药是控制病情的基石,切勿因症状缓解或轻微不适擅自停药,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建议家属协助设置用药提醒(如手机闹钟、便签贴示),或制作可视化用药时间表。若出现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应立即联系主治医师,在专业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切勿自行增减剂量。

2.饮食结构优化。遵循“四低一高”原则:每日钠盐摄入<5g,选用植物油替代动物脂肪,控制添加糖摄入,减少动物内脏、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全谷物(燕麦、糙米)及新鲜水果。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豆腐、豆浆)和深海鱼类(三文鱼、鳕鱼)为主,每周至少2次鱼类摄入。

3.运动康复方案。根据个人耐受度制定运动计划,建议采用“1357原则”:每日至少活动1次,每次30分钟以上,每周累计5天,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分。推荐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快走等,老年患者可配合使用智能手环监测心率、血氧变化。运动前需进行5分钟热身,运动后进行10分钟拉伸,避免骤停。

4.情绪管理策略。情绪波动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建议每日进行15分钟正念冥想或深呼吸训练,通过听轻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压力。遇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预约心理咨询。家庭成员应创造温馨环境,避免在患者面前发生争执。

5.健康监测体系。家庭自测:每周测量2~3次血压、血糖,记录数据变化。智能监测:使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睡眠质量。专科体检:每年至少1次全面体检,重点检查血脂四项、心肌酶谱、心电图等项目。特别提醒:60岁以上患者应每半年进行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冠脉支架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冠脉造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