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长者食堂”
作者: 凌晨羽爸爸要回老家办事,问我愿不愿意一起回去。我已经好长时间没见到爷爷奶奶了,挺想念的,便爽快地答应了。
动身之前,爸爸去超市买了很多蔬菜和肉,说是回老家让爷爷奶奶改善伙食。爷爷奶奶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土里刨食,节俭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把我爸培养成了大学生。爸爸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买房、娶妻、生子,爷爷奶奶没少出力。农村人赚钱不容易,除非儿女回家,否则肯定舍不得买菜买肉。家里养的几只鸡下蛋,也总是小心地攒着,留着儿子孙子回来带到城里吃。
我们的车下了高速,驶进乡村公路。开了一会儿,爸爸突然减慢了速度,最后竟然停了下来。爸爸下了车,我也跟着打开车门走了下来。只见爸爸看着路边的一栋带院子的二层小楼,自言自语道:“咦?我小学时的学校什么时候变成了饭店,而且这饭店的名字也取得太奇怪了,叫什么‘莫愁村长者食堂’……”
以前路过这儿的时候,听爸爸说起过,这儿是他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几年前,因为招不到学生,学校就关门了。没想到现在竟成了饭店。不过,这饭店环境还不错——一栋二层红墙绿瓦的小楼掩映在一片绿树鲜花之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倒是挺幽静雅致的。只是把饭店开在这儿,谁来光顾呢?
“走吧,回家吧,爷爷奶奶许是等着急了。”爸爸说着弯腰坐进了车里……
吃晚饭的时候,爸爸又提起了这件事。爷爷听了,哈哈大笑:“那哪儿是什么饭店啊!那是村里为我们这些老年人办的食堂,这可是国家为我们农民办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呀!上次我打电话给你,就是想告诉你这件大喜事。你忙,我就没来得及说,搁了电话。现在,我们这些老人每天中午啊,就不用自己烧饭了。骑个电动车,几分钟就到食堂了。每天两荤一素一汤,还有水果、牛奶。吃得好着呢!”
“就像我们村,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少说也有二百来人,抛开在城里跟子女一起生活的,这住在村里的,少说也还有一百来号人,这饭菜钱怎么收?”爸爸不解地问。
爷爷喝了一口米酒,笑了笑说:“这政府下决心办的事情啊,你就不要担心了。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啊,吃一顿中饭,给五块钱;七十岁以上的,自己掏三块钱;八十岁以上的,免费,白吃。不够的,政府贴一点儿,村里集体凑一点儿,还有哇,这有心帮扶乡镇的老板捐一点儿。”
爸爸夹菜的筷子停在了半空,半信半疑地说:“还有这样的好事!明天回城前,顺路去看看!”
第二天,吃完早饭,爷爷喂好了他的宝贝鸡鸭,就推出了小电动车,戴好了头盔。我见了赶忙问爷爷:“爷爷,这么早您准备干吗去呀?”
“去食堂啊,那里还可以打打牌,聊聊天,健健身,多好!你们不是要去看看吗?一起去。”爷爷跨在电动车上,看着我和爸爸说道,“田被村里统一承包给了大户,在家也没事可干,到了食堂,人多,热闹。”
爷爷骑着电动车在前,爸爸开着轿车载着我和奶奶在后,不一会儿就到了。走进这小学改成的“长者食堂”大门,只见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紫藤萝花开得正盛,几位老人正悠闲地坐在凉亭里打着扑克……
走进“长者食堂”的一楼大厅,窗明几净,嫩黄色的桌椅,洁白的墙壁,碧绿的盆景……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这时,爷爷指了指墙上的“一周菜谱”,得意地对我们说:“吃好了,还可以到二楼的‘日间照料中心’喝喝茶,理理发,听听戏,洗洗澡……一天的日子就这么舒舒服服地过去了。你看看,国家把我们这些老年人照顾得多好,还是共产党好哇!”
回城的路上,看着路边墙上的标语——共建美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我不禁感慨:“村里有个‘长者食堂’,真好!”
(指导教师:许德华)
点评
本文主题鲜明,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新鲜事,紧贴时代脉搏,反映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充满了时代气息。文章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洁质朴,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口语化,显得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许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