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作者: 孟晓东

时事观察

日前,“宝哥和他的导航犬”视频账号博主赵秋宝完成视障人士无障碍北京漫游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这是我失明后第一次来北京。”赵秋宝说,他此次前来北京参加一场关于信息无障碍的会议。工作之余,他决定去胡同转一转,一起出发的,是陪伴他5年的导盲犬阿尔法。在阿尔法、手机导航、热心路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乘坐了北京地铁,逛了北锣鼓巷、南锣鼓巷,打车去了前门,还乘坐了铛铛车。“以前是用眼睛去看,这次是用‘心’来感受。”赵秋宝说,和导盲犬阿尔法逛北京胡同的过程,让他体验了不一样的“老北京”味儿和北京更多的无障碍服务。“这次看不见的胡同之旅,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无障碍文明,‘看到了’这里人们的热情、善良、尊重和包容。”网友在热议导盲犬聪明乖巧、赵秋宝乐观积极的同时,也注意到北京无处不在的无障碍关怀氛围。据悉,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北京在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信息服务和无障碍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可以像赵秋宝一样走出家门,去感受与健全人“无差别”的人生。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0

多维解读

城市要有温度。有温度的城市是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城市温度的核心是人,旨在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拥有归属感、认同感。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更能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温度。

弱势群体同为社会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他们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同样拥有享受人类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因此,社会有责任保障他们包括出行在内的一切与常人相同的权利。

时评新声

无处不在的无障碍关怀见证城市文明高度

威利

一条导盲犬、无数普通人的关怀,帮助从广州远道而来的视障人士赵秋宝,完成了无障碍北京“城市漫步”。近日,赵秋宝把第一视角视频发布在网上,迅速引来网友围观。

对待导盲犬和视障人士的态度检验着公共服务的温度,也测量着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赵秋宝用视频记录了他在游览北京胡同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件暖心事:那天一早,赵秋宝在导盲犬阿尔法的陪伴下刚来到五道营胡同,一位大爷就主动过来询问,热心为他指路,并给导盲犬端来了一盆水,表示狗狗可以用自家水盆直接喝水。

离开五道营胡同,赵秋宝准备去买北京特产,但经过路口时走错了方向。一位骑电动车经过的阿姨认出是导盲犬后,停好车走到赵秋宝身边,向他讲解该怎么走。回到路口,赵秋宝再次迷失了方向,又有一位老人前来询问,主动提出“我领您过去”……当天,赵秋宝逛了北锣鼓巷、南锣鼓巷,打车去了前门,乘坐了铛铛车,一路上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他将视频发布后,网友们纷纷留言称赞:“北京人真热情!”“胡同大爷大妈太亲切了!”

残障人士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扶残助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赵秋宝在内,人们至今不知上述几位热心人姓甚名谁,但知道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北京市民。他们先后与赵秋宝偶遇,虽是萍水相逢,但在发现导盲犬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主动与赵秋宝搭话并提供帮助。一次指路、一句鼓励、一份尊重,看似寻常小事,却生动彰显了古道热肠的淳朴民风,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温暖陌生人,最抚凡人心。很多时候,陌生人的暖心帮助或许比亲人来得更及时、更到位。残障人士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人们给予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身边,从不缺少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与关怀。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可以像赵秋宝一样,走出家门,去感受陌生人的善意。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大量事实表明,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各地在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信息服务和无障碍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为此,需要各地政府作出不懈努力,也需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友善待人,守望相助,力所能及地关爱并帮助残障人士,以凡人善举彰显城市温度,凝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持续释放城市新魅力,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障人士一个也不能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争当新时代文明的践行者,在遇见残障人士的时候,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难;多一分接纳,少一分排斥;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通过全社会的关爱支持、接续奋斗,让残障人士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更为幸福,我们的城市将越来越温暖美好,社会也会越来越文明和谐。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思维半径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存在无障碍需求的基本都是残障人士。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有此需求,比如受伤骨折的青年,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抑或提重物、推婴儿车的人,无障碍环境都显得十分重要。

设置“无障碍友好地图”的初衷在于为存在无障碍需求的人提供帮助与支持,给存在出行障碍的人们提供更多制度保护和人文关怀,让更多人以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参与社会生活,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温度。

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既需要公共层面的制度完善,也离不开个体层面的参与。公共层面,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推进城市更新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障碍设施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保障特定群体需要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无障碍需要,再到无障碍信息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及其理念正在逐渐丰满起来。个体层面,每个人都可以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一分子,用“有爱无碍”的理念和举手之劳让城市变得更美好。比如重庆上线“无障碍友好地图”后,邀请公众打卡体验并生成测评报告,为后续完善服务打基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背后,饱含着“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我们应当为此贡献力量。

(节选自杨朝清《无障碍环境惠及的远不止残障人士》,原载于《工人日报》)

灵感速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障碍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将原有的影视作品进行重新剪辑,引入讲述人的声音对电影画面进行详细解说,描述角色的动作、穿着、所处的环境情况等细节,将视觉画面转化为声音信息,从而帮助视障人士在脑海中呈现表情、动作、环境等画面信息,更好地理解剧情。公开数据显示,中国视障群体超过1700万,其中的大部分人手机上都会至少安装一款影音类App。近年来,无障碍影视不断发展,相关机构、单位、学校聚焦视障人士,打造了越来越多的无障碍影视作品。

对于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上一篇: 春天不会离开
下一篇: 请叫它,早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