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边赤子心

作者: 谢佳宜

汨罗江上,浊浪排空,山峦潜行一阵又一阵风飘来,掀起这位驻足于江边之人的衣衫一角。这位衣着儒雅的儒者,迎着风,灌着酒,久久仁立于汨罗江边。他擦着酒杯的手泛着白青色,机械地将一杯接一杯的烈酒送入喉中,却灼不开冰封的心,化不开眼里如墨色般的绝望。

这位儒者便是屈原,他再次将手伸向酒壶,壶中却再无一滴酒,无奈,他只得重重放下酒杯。都说烈酒易醉,可屈原竟无一分醉态,眼里满是清晰而又看不透的无奈与失望。他本怀着一腔爱国热血出仕,一步步走上左徒、三闾大夫之位,辅佐怀王,尽心尽力。他满怀希望,变法改革,却改变不了朝廷中那些唯利是图、腐朽空虚的人心,劝不动那些整天只知坐享荣华富贵的人。变法的失败使他遭受了白眼与冷嘲热讽,有心之人更是在楚怀王左右明里暗里地挑拨离间。怀疑的种子在楚怀王心中生根发芽,屈原日益被疏远。

三间大夫之职也日渐沦为无足轻重的名头。不久,秦楚之争爆发,楚怀王不幸死在了秦国,新任楚顷襄王欺软怕硬,朝廷中人只会阿諛奉承。屈原继续为朝廷中的当权者所排挤打压,三闾大夫之职被免去,人也被放逐江南,一去便是18年··

如今,楚国早已不复当年,屈原的赤子心也渐渐冰冷。眼前的一山一水,他早已无心欣赏。楚国朝廷里的贪污腐化、尔虞我诈已让他绝望,对国家沦落至此的痛惜、无可奈何,与对人心险恶的感慨,化作沉重的苦闷压在他的心间,让他闷得喘不过气来。

屈原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整个人像是被卸了力一般。身旁的汨罗江尽职尽责地奔腾着,所有水滴汇聚在一起,没有背地里的争斗,没有乌烟瘴气的争吵,所有水滴共同进退,前面的开路,后面的助力,大部队有条不紊地向前翻涌着。屈原望着这浩浩荡荡的江水,这种赤诚与纯净深深地打动了他。他整了整衣领,抚平了衣角,眼里闪过一丝坚毅、一分洒脱。他最后深情地望了一眼这片土地,带着不甘与坚定,将他的赤子之心融人了这片土地·

就这样,在这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一位爱国诗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乡亲们发现后悲痛欲绝,立马组织大批人马在汨罗江中打捞,整整三天,却一无所获。屈原出生于楚地,最后又将一颗赤子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大地,并给这片大地留下了大量精神与文学的财富。他开辟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天地,挥墨写下大量惊世鸿篇,将一腔爱国救世的热血展现于世人眼前。他纵死不悔、忠贞不贰的节操与矢志不渝、上下求索、不畏奸邪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

打捞未果后,乡亲们想到一个法子——大家向江中投入米饭,防止鱼虾等噬咬屈原的身体。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后人将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同时也将这样一位爱国诗人的一腔报国热血与赤子之心代代相传

尝,英雄泪;听,英雄吟;颂,英雄赋;感,英雄情。屈原啊,当今的祖国正日益强大,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后辈会永远铭记你的爱国赤子心,将这爱国情化为报国行!

(指导教师:尹宏)

点评

这篇作文深情地描绘了屈原投江前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感受,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命运。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屈原的无奈、绝望与坚守,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同时,文章还通过叙述端午节习俗的由来,强调了屈原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文笔流畅,积累深厚,不仅展现了屈原的个人魅力,也表达了对“屈原式”爱国精神的崇高敬意。

(尹 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sxz2025060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