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可称智,自知方为明

作者: 李子涵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简单一句话,就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我是谁?”西方的哲学家们为此争吵了数千年,却仍得不出完美答案。对此,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却从一个更具思辨性的角度给出了阐释,不拘泥于价值观式对确定而统一答案的追问,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探究和思考,于是就有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存乎心”的判断。

在现代生活中,识人有道固然重要,可对于自己本心的探寻也不容忽视。老子《道德经》中传承千年的“自知者明”的教诲绝非无稽之谈,知人者可称智,但自知者方为明。

何为“知”?知,释义是“知道”,放在“自知者明”中就可引申为“了解”之意。一个真正通达有大智慧的人,应当能够“自知”,也就是了解自己。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一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能力如何、长短处分别在哪儿,明确自己的位置,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正如足球赛中有“越位”的说法,与之类似的,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路上一旦“越位”,就有可能导致不好的后果。

刘邦任韩信为将时,曾向韩信询问战胜项羽的方法。韩信一连询问了几个尖锐的问题,刘邦均能够认清现实,如实回答,韩信因此十分欣慰,认为自己选择了个明主。可见,一个能取得事业成就的人,的确首先是需要有自知之明的。反观项羽,就是因为过于信任个人能力,刚愎自用,才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有的人会说老子的思想已经过时了。这种看法十分肤浅,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时常把人晃得晕头转向,在此情形下,不是更需要人们能够把握自我,有“自知之明”吗?同样,每日暴增的信息量不也更需要我们有“知人之智”吗?

身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尚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感到迷茫,失去方向。我们唯有明确自己的本心,方能找准自己的定位,稳步朝目标前进。固然一时难以达到“自知”与“知人”的智慧,但至少要“心向往之”,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指导教师:张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sxz20250609.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第四号送考车
下一篇: 妈妈的爱一直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